为青少年营造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以下是具体举措:
政府部门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专门针对青少年互联网保护的法律条款,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内容(如暴力、色情、不良诱导等)的制作、传播者规定严厉的处罚措施。
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网络保护专章,为青少年网络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规范网络环境下各方主体的行为。
加强监管执法
建立多部门联合的监管机制,如网信部门、文化执法部门、公安部门等协同作战,对互联网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加大对违规网站、网络平台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例如,一旦发现网站传播不良信息,可处以高额罚款、限期整改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
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中小学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编写专门教材,将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网络信息辨别等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增加网络素养相关章节,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教育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互联网企业
加强内容审核
建立专业的内容审核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平台上的信息进行严格筛选。
例如,短视频平台对用户上传的视频进行先审后发,过滤掉包含暴力、血腥、低俗等不良内容的视频。
设置青少年模式
开发适合青少年的专属功能和内容,在青少年模式下,限制使用时长、屏蔽不良内容、推送有益的学习、娱乐和文化内容。
例如,视频网站在青少年模式下只提供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动画、纪录片、科普视频等,并限制每天使用不超过两小时。
保护青少年隐私
严格遵守隐私保护法规,在收集青少年信息时,必须获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且确保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合理使用。
例如,社交网络平台在青少年注册时,要求家长确认信息收集范围和用途,并采取加密技术保护青少年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学校
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
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例如,邀请公安网警到学校开展网络安全讲座,通过实际案例讲解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危害,以及如何防范。
引导正确使用互联网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互联网作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探索和创新。
例如,教师布置在线调研作业,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注学生网络行为
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变化,及时发现沉迷网络、受到网络不良影响等问题的学生,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教育。
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经调查是因为沉迷网络游戏导致,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纠正措施。
家庭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榜样,不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或沉迷网络游戏。
例如,家长在家庭中营造读书、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氛围,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
建立家庭网络规则
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网络使用规则,明确上网时间、内容范围等要求,并监督孩子遵守。
例如,规定孩子每天完成作业后可以上网娱乐30分钟,只能访问适合青少年的网站。
与孩子积极沟通
关注孩子的网络体验和感受,鼓励孩子分享在互联网上遇到的有趣事情或困惑,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和解答。
例如,孩子在网上看到不良信息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及时安抚孩子,并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这些信息是不好的,应该如何避免。
青少年自身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青少年要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主动寻求不良信息,对不良诱惑说“不”。
例如,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抵制点击弹出的不良广告链接。
提升网络素养
积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提高自己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网络素养培训、在线学习课程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