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出台十条用海用岛保障措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措施内容可能涉及的方面
简化审批流程
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用海用岛项目审批效率。例如,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小型用海用岛项目,实行简易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这有助于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地海南。
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对重点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审批。比如对于海洋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海南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加快其用海用岛审批进程,促使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加强规划引领
完善用海用岛规划体系,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用海用岛方向。例如,将海南沿海划分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渔业发展区、海洋旅游休闲区、临港经济区等不同功能区,确保各类用海用岛活动有序开展。
强化规划的约束性,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用海用岛项目布局。防止出现用海用岛的无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与海域统筹利用
探索陆域和海域空间资源的一体化规划和管理模式。在沿海地区,实现岸线资源、陆域土地资源和近岸海域资源的协同开发,如在海洋旅游项目中,将滨海陆地的旅游设施建设与近岸海域的水上娱乐项目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陆域与海域土地利用的转换机制。当陆域土地资源紧张时,合理规划利用填海造地等方式拓展发展空间,但同时要严格遵循相关生态保护要求,确保陆地与海洋开发利用的平衡与协调。
生态保护要求
严格用海用岛项目的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对可能造成重大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项目,如高污染、高能耗的涉海工业项目,不予批准用海用岛;而对于生态友好型项目,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海上风力发电项目(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则给予支持。
建立用海用岛项目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求用海用岛者对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进行补偿,补偿资金用于海洋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如用于修复受损的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
资源高效利用
鼓励节约集约用海用岛。例如,推广多层级的海洋养殖模式,提高单位海域的渔业产量;在海岛开发中,提倡多功能综合开发,避免单一功能的粗放式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对闲置的用海用岛资源进行清理和再利用。通过调查摸底,对长期闲置的用海用岛项目进行处置,依法收回闲置资源重新进行市场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海南发展的积极影响
推动经济发展
吸引更多的海洋产业投资。通过优化用海用岛保障措施,如提供便捷的审批流程和良好的开发环境,吸引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能源产业等各类海洋产业的企业到海南投资发展。例如,一些大型海洋旅游企业可能会因为海南良好的用海政策而加大在海南的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建设更多高端海洋旅游设施,带动旅游消费增长。
促进海洋新兴产业成长。对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深海装备制造等,这些保障措施能够提供土地和海域资源的有效供给,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海南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要求和规划引领有助于保护海南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海南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如美丽的珊瑚礁、多种珍稀海洋鱼类等。严格的用海用岛审批和生态保护措施能够避免过度开发对这些生态资源的破坏,实现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促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可以对一些受损的海洋生态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净化海水、保护海岸等功能。
提升海南的区域竞争力
在全国沿海地区中,海南通过出台十条用海用岛保障措施,展现出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创新和积极态度。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汇聚海南,提升海南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区域竞争力。
有利于海南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成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样板区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