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政策背景
住房需求的多样性
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不同收入群体对住房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市民、青年人等,他们既不符合传统公租房的低收入标准,又难以在市场上购买到合适的住房。
例如,许多在广州工作的年轻人,有稳定的工作但收入有限,面对市场上高昂的房价望而却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为他们提供了拥有住房的新途径。
国家政策导向的推动
国家层面强调“房住不炒”,致力于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广州市积极响应,推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政策,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办法的主要内容
供应对象
明确收入范围:
办法会对申购人的收入水平进行限定,比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家庭才有资格申购。这有助于精准定位真正需要保障性住房的群体,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户籍与非户籍兼顾:
既考虑到具有广州户籍的居民,特别是那些住房困难的家庭,又将符合条件的非广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供应范围。例如在广州连续缴纳社保达到一定年限且无房的非户籍人员也可申请,这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城市的融合发展。
房源筹集与建设
多渠道筹集:
包括政府集中新建、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等方式。政府可以通过规划专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集中建设一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小区。同时,要求商品住房开发项目按照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如规定某一规模以上的商品住房项目需配建10% 20%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
建设标准:
保障性住房在户型设计、面积等方面有相应标准。一般以中小户型为主,面积可能控制在60 90平方米之间,既能够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又能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定价机制
成本加合理利润原则:
定价时会综合考虑土地成本、建设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润空间。不同于完全由市场定价的商品房,其价格相对较低,旨在让符合条件的家庭能够承受得起。例如,通过核算土地的划拨或低价出让成本、建筑工程成本以及运营管理费用后,加上一定比例(如3% 5%)的利润确定最终售价。
产权管理
有限产权:
申购人购买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为有限产权住房。这意味着购房者在一定期限内不能随意转让,或者在转让时需要按照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等费用,以防止通过保障性住房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确保保障性住房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公平分配。
带来的积极影响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来说,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例如一些原本居住在老旧小区、居住条件简陋的家庭可以搬入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享受更好的配套设施。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房市场的供需矛盾。减少中低收入群体对商品住房的过度依赖,有助于稳定房价,避免房价出现大幅波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社会稳定与和谐
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能够让更多的人安居乐业,减少因住房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