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联合发文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和诸多积极影响:
政策背景
频发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
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如一些学校食堂出现食品变质、违规使用添加剂、餐饮具清洁消毒不达标等情况,还有部分校园周边的小摊贩售卖“三无”食品,严重威胁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迫在眉睫。
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
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保障人民健康,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更是重中之重。校园食品安全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学生饮食安全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奠定基础。
涉及部门及主要职责
教育部门
强化日常管理:负责督促学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例如,要求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食堂及校内食品经营场所的日常监督检查。
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学校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市场监管部门
餐饮服务监管:对学校食堂、校内食品经营单位以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的餐饮服务活动进行严格监管。包括检查食品经营许可资质、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制作过程、餐饮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环节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抽检:加大对校园食品的抽检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不合格食品。针对校园食品消费特点,重点抽检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以及校园周边的小食品。
卫生健康部门
风险监测评估: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评估校园食品安全状况。例如,对学校食堂的食品、饮用水等进行监测,分析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
食源性疾病防控:指导学校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置,防止疾病的传播扩散。
公安部门
打击违法犯罪:依法严厉打击校园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假冒伪劣食品等严重危害学生健康的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查处,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秩序。
农业农村部门
农产品供应监管:加强对学校食堂原材料供应的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确保进入校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如,对农药、兽药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防止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校园。
主要工作措施
完善管理体系方面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要求学校食堂和食品供应商建立完善的食品采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追溯制度,确保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例如,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食品原料的供应商资质、采购日期、规格、数量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源头。
强化应急管理机制:制定校园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救治患者、控制事态发展、查明事故原因。例如,定期组织学校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学校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加强监督检查方面
实施全覆盖监督检查:多部门联合对校园食品安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实现对学校食堂、校内食品经营单位以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的检查全覆盖。例如,在春秋季开学季等关键时期,集中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行动。
创新监督检查方式:除了传统的现场检查外,还采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进行监督。如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学校食堂的加工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管,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和精准度。
提升人员素质方面
开展食品安全培训:组织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以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参加食品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水平。培训内容包括食品法律法规、食品加工操作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
鼓励社会监督方面
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设立专门的校园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或邮箱等,鼓励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督举报。同时,对投诉举报进行及时调查处理,并对举报人给予相应的奖励。
发挥家委会、学生会作用:引导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组织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工作,通过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学生食品安全监督小组等方式,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预期效果和影响
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能够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有助于学生茁壮成长,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
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多部门联合发文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促使学校、食品经营者等各方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在管理体系、人员素质、硬件设施等方面不断改进和提升,从而实现校园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
增强社会信任和满意度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能够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增强社会对学校管理和政府监管工作的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