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F(中期借贷便利)
定义
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于2014年9月创设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招标方式开展,合格的金融机构(如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以向央行提出申请。
操作机制
央行通过招标确定中期融资的数量和利率,金融机构以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从央行获得资金。MLF的期限通常为1 3个月,临近到期可重新约定利率并展期。
政策目的
调节金融机构中期融资成本,对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进行中期调节,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影响市场利率走向,进而影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与消费决策。
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定义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于2018年12月创设,根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增长情况,向其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它是对中期借贷便利的补充。
操作机制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大、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可向央行提出申请。资金可使用三年,操作利率比MLF利率优惠15个基点。
政策目的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改善这些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定义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对外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
操作机制
目前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报价行涵盖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银行。银行发放贷款时,在LPR基础上加点形成实际贷款利率。
政策目的
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传导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与降准、降息的关系
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规模。这会使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与MLF、TMLF、LPR有密切关联。
一方面,降准释放的资金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可能会促使银行在参与MLF操作时有更多的资金储备,影响MLF的操作规模和市场预期。另一方面,降准带来的流动性宽松环境往往会推动市场利率下行,为LPR下降创造条件,从而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降息(降低利率)
降息通常指降低央行的政策利率(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MLF利率作为LPR报价的重要参考,当MLF利率下降(类似一种降息操作)时,会引导LPR报价下行。TMLF利率的调整也与整体降息环境相配合,以更精准地引导资金流向特定实体经济领域并降低其融资成本。而降准所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在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变化下,也可能促使市场利率走低,与降息操作相互影响,共同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
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协同作用,旨在灵活调节市场流动性、稳定宏观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