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推动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科技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谈新修订的《科普法》可能涉及的一些要点:
修订背景
适应新时代需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不断涌现,公众需要及时了解这些科技成果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原《科普法》已施行多年,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满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需求。
应对新挑战
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上的科学信息真假混杂,伪科学现象时有发生。修订《科普法》有助于规范科普工作,加强对科普内容的管理,提升公众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营造健康的科普环境。
重点修订内容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科普主体多元化拓展
强调社会责任
新修订的《科普法》可能会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类主体在科普工作中的责任。例如,企业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应成为科普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展示自身的科技产品和创新成果进行科普,如华为展示5G技术的应用场景、特斯拉介绍电动汽车的技术原理等。这有助于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格局,提高科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鼓励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作为科普的参与者,改变以往科普是单向传播的观念。例如,公民科学项目的兴起,公众可以参与到天文观测、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活动中,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这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
科普内容的更新与精准化
前沿科技普及
要求科普内容更多地聚焦于前沿科学技术成果。例如,在航天领域,及时向公众解读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技术挑战以及取得的成果,包括火星的地质结构、大气成分等新知识。这不仅能让公众了解国家的科技实力,也能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向往,为科技创新储备人才。
针对不同群体的科普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群体开展精准科普。对于青少年,注重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通过科普实验、科普动漫等形式,如《工作细胞》这类动漫,将生物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中,吸引青少年关注科学。对于农民群体,重点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如推广新型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科普手段的创新与融合
数字化科普平台建设
强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数字化科普平台。例如,建立科普短视频平台,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许多优质的科普账号,通过制作精短、生动的科普视频,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简单化、趣味化,满足公众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公众的科普需求偏好,实现精准推送科普内容。
科普与多种媒体融合
推动科普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可以与新媒体相互补充,电视可以打造高质量的科普节目,如《走近科学》等,而新媒体可以对这些节目进行二次传播和互动式推广。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如在科技馆中利用VR技术让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宇宙探索的过程。
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经费投入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科普工作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科普资金,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普事业。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科普社会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同时,对企业投入科普的经费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将部分资金投入到科普产品研发和科普活动开展中。
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的科普人才队伍,包括科普作家、科普讲解员、科普活动策划人员等。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设置科普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普人才激励机制,对在科普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科普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对于科技馆,增加互动式、体验式的科普展品,更新展示内容,提高科技馆的吸引力和服务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科普场馆,如企业建立行业科技馆,展示本行业的科技发展历程和成果,并向公众开放。
监督与评估机制
质量监督
建立健全科普内容的质量监督机制,对科普作品、科普活动进行审核和评估。防止出现错误的科学信息传播,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例如,设立专门的科普内容审查委员会,由科学家、科普专家等组成,对重大科普项目进行审查。
效果评估
建立科学的科普效果评估体系,从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科普活动参与度、科普知识传播范围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科普政策和科普工作的重点方向,不断提高科普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例如,通过问卷调查、科学素养测试等方式,评估公众在参与科普活动前后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行为的变化。
新修订的《科普法》为推动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和政策导向,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