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关于这一举措多方面的阐述:
政策背景与目标
政策推动
住房城乡建设部致力于提升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是积极响应社会包容发展需求的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残疾人群体、老年人以及推婴儿车的家庭等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
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出台和完善,例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为无障碍设施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此框架下积极推进具体工作的落实。
建设目标
包容性城市建设:旨在构建一个对所有人都包容的城市环境,让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携带大件行李者等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自由、安全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出行、购物、休闲等。
提升城市品质:通过完善无障碍设施,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现代化水平,使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符合现代社会文明和人性化的要求。
主要建设内容
道路与交通设施
无障碍道路:建设盲道时确保其连续性、无障碍物阻挡,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如在路口处设置符合规范的无障碍坡道,方便轮椅使用者和视障人士安全通过。
公共交通无障碍:推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等的无障碍改造。公交车配备无障碍踏板和轮椅固定装置,地铁车站设置无障碍电梯、无障碍通道等,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乘坐。
公共建筑无障碍
出入口与通道:公共建筑如商场、医院、图书馆等的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坡道的坡度、宽度和扶手等符合相关标准。建筑内部通道宽度满足轮椅通行要求,地面平整,避免高差。
无障碍卫生间:在各类公共建筑内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卫生间内部空间布局合理,配备扶手、紧急呼叫装置等设施,方便残疾人独立使用。
服务设施高度:公共建筑内的服务台、自助设备等的高度考虑轮椅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设置低位服务设施,方便他们办理业务或获取信息。
居住社区无障碍
小区道路与入口:居住社区内的道路设置无障碍通道,小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方便居民进出。对于老旧小区改造,注重增加无障碍设施,改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居住环境。
住宅单元入口与电梯:住宅单元入口设置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安装无障碍电梯,便于居民上下楼。同时,在住宅内部也可根据需求进行适当的无障碍改造,如在卫生间、厨房等设置扶手等辅助设施。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措施
面临挑战
意识不足:部分社会成员包括一些建设单位和市民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随意占用盲道、破坏无障碍设施等现象。
建设标准执行不到位:在一些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的不重视或缺乏监管,导致无障碍设施建设不符合标准要求,如无障碍坡道的坡度不符合规定、无障碍卫生间设施缺失等。
资金投入有限:无障碍设施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老旧设施的改造,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影响建设进度和质量。
解决措施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加强对无障碍设施建设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素质,倡导爱护无障碍设施的良好风尚。
加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执行。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项目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给予处罚。
多元资金筹措:政府加大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提升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等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城市的和谐、包容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