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零公里二手车”现象引发行业关注,这类名义上属于二手车、实际行驶里程极低甚至为零的车辆,已形成规模庞大的隐秘链条。根据行业推算,2024年中国零公里二手车数量可能达到46.34万至85.5万辆,加上出口数据,总量接近百万台。这一现象背后,是车企、经销商、二手车商等多方利益交织的结果。 一、产业链运作模式1. 车企与经销商的库存消化 为缓解库存压力、完成销量考核,部分车企将滞销新车或长库龄车辆注册为二手车,通过授权经销商或二手车商低价转售。例如,某自主品牌曾将3万台库存车“包装”成二手车流入市场,以虚增销量数据。经销商则通过“假过户”等方式,将车辆次月回收进行二次销售,实现“一车双吃”的套利模式。2. 二手车商的套利空间 二手车商利用国家置换或报废补贴政策,购置新车申请补贴后,以二手车名义低价出售。例如,1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小车(如吉利星愿、五菱MINI等)通过套取1.5万至2万元补贴,实际售价可降低数万元。此外,部分车商将车辆出口至海外(如俄罗斯、中亚国家),利用关税差套利,甚至回流国内冲击市场。3. 出口环节的灰色操作 中国出口的新能源二手车中,超过90%是零公里二手车。这些车辆通过口岸运往海外后,部分以新车名义再次销售,价格甚至高于国内新车。例如,某款国内售价45万元的新能源车,在中亚国家售价可超百万元。 二、市场乱象与风险1. 消费者权益受损 购买零公里二手车将丧失首任车主专属权益(如终身质保),且车辆残值按首次登记日期计算,转售时贬值显著。长期库存还可能导致电池亏电、轮胎变形等问题。例如,某车主购买的零公里二手车开回家第二天即发现电瓶报废,维修成本高达2000元。2. 行业秩序破坏 零公里二手车以低价倾销冲击新车价格体系,引发消费者观望情绪,挤压传统二手车商生存空间。同时,部分车企通过虚增销量进行财务造假,可能积累系统性金融风险。例如,某新势力车企通过虚假销售营造热销假象,但实际市场保有量极低。3. 政策与监管漏洞 部分企业利用二手车出口政策规避监管,通过“平行出口”将国内上牌新车销往海外,套取出口退税。此外,国内二手车交易平台对车况审核不严,导致大量零公里二手车流通。 三、监管与应对措施1. 政策规范与行业自律 商务部已召集车企、行业协会及二手车平台研讨规范措施,推动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上牌、交易、维保数据透明化。工信部拟推行“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二手”政策,奇瑞、比亚迪等企业已启动出口车辆唯一编码制度或严控经销商私自上牌。2. 消费者保护与识别方法 消费者可通过检查车辆登记证书、外观磨损、轮胎状态、维修保养记录等方式识别零公里二手车。例如,新车轮胎应有胎毛,内饰无明显磨损,登记证书首次登记日期与出厂日期间隔应合理。此外,使用第三方检测机构或官方查询平台(如全国机动车辆交通信息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可验证车辆历史数据。3. 国际市场引导 鼓励零公里二手车合法出口,通过规范流程缓解国内库存压力。例如,昆明等地的二手车出口试点已覆盖17个国家和地区,新能源二手车占比超50%。但需警惕出口回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避免形成恶性竞争。 四、行业未来展望零公里二手车现象是汽车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既暴露了竞争失序带来的系统风险,也揭示出监管机制滞后于产业变革的问题。未来需强化全链条监管,平衡各方利益,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质量竞争”。消费者应增强风险意识,理性选择购车渠道;企业需回归产品本质,以技术创新重建核心竞争力;监管部门则需完善法规,切断灰色利益链,构建透明健康的汽车流通生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