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宣布公共自行车项目停止运营,如安徽和县、滁州市南谯区,山东东营、烟台等地。公共自行车谢幕,免费模式难以为继,主要有以下原因:外部竞争冲击:共享单车大规模进入市场后,凭借灵活借还、无固定停放点等优势,迅速抢占短途出行市场。而公共自行车普遍采用有桩设计,要求用户在固定站点借还车辆,灵活性不足,导致大量用户流失。运营成本高昂: 建设与维护成本高:公共自行车除车辆本身采购成本外,租赁点设备、仓储设施、车辆调度以及维护和保养等均需投入大量资金。例如,2014 年扬州以 4265 万元采购 5000 辆公共自行车及配套服务,单车成本达 8530 元;2015 年阜阳市 6500 辆公共自行车及相关设施采购项目,中标价 6488 万元(含 5 年运营维护费用),单辆综合成本约 9981 元。 利用率低导致浪费:部分站点利用率较低,自行车遭到闲置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成本投入无法得到有效回报。财政补贴压力大:公共自行车项目公益属性较强,很多地方面向市民免费开放,运营维护全靠地方财政补贴。但随着共享单车等更高效出行替代品的出现,政府财政补贴逐渐减少甚至难以持续支持。如烟台公共自行车每年运营维护需约 100 万元财政补贴,自 2020 年起补贴大幅度减少,最终因使用率过低停运。运营模式缺乏竞争力:大部分公共自行车由国有企业独家运营,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导致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服务的动力不足。部分城市虽尝试“无桩化”改革,但受体制机制制约,难以突破传统运营模式的局限。用户爱护意识不足:免费模式使得用户缺乏成本约束,爱护意识普遍不足,自行车损坏率高,“僵尸车”侵占公共空间的现象屡见不鲜,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出行需求多样化:一些城市特殊的地形特征等因素使得市民出行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共自行车难以满足所有需求,从而降低了使用率。例如烟台“南高北低”的地形,影响了公共自行车的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