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算力互联网建设,标志着信息通信业在夯实全球领先地位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通过整合算力资源、优化网络架构、强化技术创新,我国正以系统化布局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向智能化、高效化演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球领先截至2025年4月,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5G基站总数达443.9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4.9%,实现“乡乡通5G”和行政村90%覆盖。千兆光网覆盖所有县城,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960万个,并启动万兆光网试点。算力设施规模持续扩大,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900万,算力总规模全球排名第二。通过重耕2G/3G/4G频谱资源,5G网络容量和覆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算力互联网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底座。 二、算力资源互联调度取得突破算力互联网通过构建统一算力标识、增强异构计算和弹性网络能力,实现算力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截至2025年6月,已完成131家企业499个算力资源池的资源标识,汇聚每秒111.3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的智能计算资源,用户可就近匹配最佳算力,显著提升人工智能、游戏渲染等应用效率。例如,中国电信通过全光运力网和800G C+L技术,为1024卡规模的分布式集群提供大容量带宽支持,实现120公里范围内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分布式训练,性能达到集中训练效果的95%以上。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我国在算力网络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全球首台算力路由器支持算网联合路由,在5省20地市中试验证使算网资源利用率提升37.5%,时延降低24.5%;高通量数据网技术体系实现3000公里超算数据高效传输,推动云网融合演进;智融标识网络体系攻克富语义多维融合标识等关键技术,实现跨广州-北京的广域算力网络按需确定性传输。此外,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人工智能技术大幅降低算力与算法门槛,促进大模型应用普及。产业生态方面,天翼云息壤算力互联调度平台调度规模超22EFLOPS,单资源每秒调度超2000个实例,成功率超99.99%,并牵头制定多项国家标准。 四、政策支持与国际竞争优势凸显国家层面通过“东数西算”工程优化算力布局,截至2024年3月,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算力总规模超146万标准机架,东西部枢纽节点间网络时延满足20毫秒要求,绿电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信部《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明确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形成智能调度的算力互联网。在国际竞争中,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全球占比超42%,6G研发处于全球第一阵营,主导制定多项国际标准。例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在国际电信联盟推动算力网络标准,引领全球算力互联技术发展。 五、应用场景拓展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算力互联网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1.7万个,累计遴选700家5G工厂,在采矿、港口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医疗、教育等领域实现全流程5G应用覆盖,支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据测算,算力每投入1元可带动3-4元经济产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此外,跨域异构算力网络实验实现混训效率超90%,打破传统训练模式限制,为算力资源统筹利用提供新范式。 六、绿色低碳与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在绿色算力方面,“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新建数据中心PUE最低降至1.10,部分先进数据中心绿电使用率达80%左右。工信部计划到2025年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80%,强化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数据安全领域,我国构建算网数据安全一体化防护体系,通过隐私计算、数字水印等技术保障数据流转安全,并明确算力供需各方责任。我国通过算力互联网建设,正从“算力大国”向“算力强国”迈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算力资源配置、深化国际标准合作、强化安全与绿色发展,持续巩固信息通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