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衢州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正用一份份承载着非遗技艺的粽子,传递着直抵人心的善意。这家小店藏在老街深处,店主是位坚守传统的手艺人,祖辈传下的裹粽手艺已被列入当地非遗名录。每到端午前后,店里总是飘着粽叶与糯米混合的清香——选用当年新收的糯米,搭配本地土猪肉、咸蛋黄等馅料,经清水浸泡、手工包扎、慢火炖煮等多道工序,才能成就一只棱角分明、软糯鲜香的粽子。看似简单的过程,藏着手艺人对传统的敬畏:粽叶要选清晨带露的箬叶,包扎时棉线的松紧度需恰到好处,就连火候的掌控都全凭多年经验。而这份坚守,也延伸出温暖的善意。每年端午,店主都会提前多包数百只粽子,免费分发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环卫工人和留守儿童。有腿脚不便的老人,他便骑着小电驴挨家挨户送去;看到凌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他会递上还带着余温的粽子和一杯热豆浆。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总笑着说:“老祖宗传下的手艺,不光是为了糊口,更是为了暖人心。粽子要趁热吃,人心也得趁热焐。”这些带着温度的非遗粽子,不仅让传统技艺有了更鲜活的传承方式,更成了连接邻里的纽带。如今,越来越多街坊会主动来店里帮忙裹粽,有人带来自家种的粽叶,有人帮忙分装打包,小小的店铺常常挤满了欢声笑语。一份非遗手艺,就这样在善意的流转中,成为衢城最动人的烟火注脚——它告诉我们,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日常点滴中,温暖人心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