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深化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搭建协同发展平台:2025京津冀汽车供应链创新协同对接会在津召开,10余家整车企业和400余家零部件企业与会,旨在打通上下游协作壁垒,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会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揭牌成立,将为行业提供“检测—认证—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加速产业标准化、国际化进程。构建“一小时汽车零部件配套圈”:京津冀三地供应链交织成网,一辆津产汽车的供应商中,近40%来自京津冀地区。北京奔驰在京津冀地区的采购额占比已超过整体采购额的一半。武清区的京清汽车产业园北与北京通州相连,西与河北廊坊开发区接壤,以该园区为圆心,310公里半径内聚集了18家整车企业,众多配套企业围绕其形成“产业星系”,“一小时汽车零部件配套圈”逐渐清晰。建设科技生态港:京津冀致力于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承载空间,2024年三地联合打造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位于北京顺义区、天津武清区、廊坊安次区的3个园区同步开启建设。目前生态港主要配套建设已完成,正处于招商阶段,已有斯乾智驾、久道技术等多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入驻。统一自动驾驶政策:三地制定了标准统一、结果互认、跨域连通的自动驾驶示范政策措施,推动京津塘高速自动驾驶干线物流测试场景全线贯通并对外开放,在全国率先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跨区域场景应用,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测试场景。形成优势互补格局:北京凭借科技创新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整车制造,多家知名车企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深度对接津冀企业;天津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实力突出,形成了多元资本并存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河北省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培育了长城汽车等自主品牌龙头企业,在产能规模上具有显著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京津冀地区集聚了小米汽车、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国内头部整车制造商,还吸引了众多知名车企在此设立生产基地。目前,京津冀汽车产业产值已超过8400亿元,成为三地制造业的“首位产业”,产业协同的乘数效应正在释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