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湖骨笛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重要文物,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音乐史、文化史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其基本概况、制作工艺、音乐成就、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基本概况 出土信息:1986年,贾湖骨笛首次发现于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截止到2022年,贾湖遗址历经八次考古发掘,累计出土近50支骨笛。 材质与形制:贾湖骨笛用鹤类禽鸟骨头制成,多数取材自丹顶鹤。这些骨笛有两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以七孔笛居多,长度在20厘米左右,管径约1厘米。 馆藏情况:其中较为著名的M282-21号骨笛现藏于河南博物院,M78-1号骨笛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M282-20号骨笛收藏于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制作工艺 选材:贾湖聚落湿地环境吸引了丹顶鹤等飞禽,为取材提供便利。丹顶鹤骨骼外坚内空,强度高,尺骨细长、壁薄中空,是理想的发音管材,且丹顶鹤作为祥瑞之鸟,备受古人推崇,其骨被视为制作骨笛的上佳材料。 工序:大致形成了“切割打磨、设计孔位、钻制音孔、调音成器”四道制备工序。工匠先截去鹤类尺骨两端骨节,锉磨清理管口纵脊、骨刺和骨腔内残存物,使断截面光滑、内腔气流通畅;再以“宫”音为基准,沿直线设计测定各音孔孔距和孔位;然后在标定孔位处人工钻孔,追求规整圆润、孔径一致的音孔;最后进行校正调音,对于初加工不理想的骨笛,会在音孔周边开小孔来校正音准音律和音阶形态。音乐成就 音阶完备:贾湖骨笛至少能吹奏出六声音阶,部分骨笛甚至可以吹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这证明早在8000多年前,贾湖先民所制骨笛就已七声具备,将中国音乐史的起源时间提前到了新石器时期,推翻了“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演奏能力:贾湖骨笛的音阶结构和演奏方式与现代民族管乐器有相似之处,它可以演奏出《小白菜》《二泉映月》《沂蒙山小调》《梁祝》等多种传统乐曲曲调,展现出了较高的演奏性能和音乐表现力。文化意义 精神文化象征:贾湖骨笛常以雌雄笛,即两两一组的形式摆放在墓主人的特定部位,具有较强规律性,应是当时一种特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骨笛的多数为壮年男性,他们生前有着与巫师、祭司、酋长相关的特殊职业和身份,说明骨笛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礼器,是沟通人神、与祖先和神灵对话交流的载体和道具,反映了贾湖先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原始宗教信仰。 文明发展见证:贾湖遗址还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工酿造含酒精饮料、中国最早的家猪、殉狗、甲骨契刻符号等,贾湖骨笛的出现,与这些文化成果相互印证,共同见证了贾湖文化的高度发达,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