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网近年来通过创新技术与装备应用,全面推进机械化施工,显著提升了电网建设效率与安全性。截至2025年7月,广西电网机械化施工率已达86.93%,覆盖超1000个项目,形成了以无人机运输、智能组塔、自动化钻孔等为核心的施工体系,推动电网建设进入“快进键”模式。 一、核心装备与技术突破1. 无人机全场景应用 大型载重无人机(最大载重量240公斤)成为山地物料运输主力,彻底替代人工登山搬运和马帮运输。例如,在崇左电厂220千伏线路工程中,无人机实现整塔材料运输,工期缩短3个月;来宾市金秀县10千伏环网工程中,无人机单次运输量相当于多人一天的工作量,运输时效提升2-3倍。此外,无人机还用于防冰涂料喷涂、绝缘子带电检测及灾后应急通信保障,构建了“空中运输+智能巡检”的立体化作业体系。2. 智能组塔与自动化施工 新型履带式组塔装置采用遥控操作,可在复杂地形实现铁塔“预制式”吊装,施工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40%。电建钻机实现大孔径深基坑无人作业,规避了人工挖孔桩的高风险;配网钻孔立杆一体机集成钻孔、抓杆、立杆功能,在玉林等地应用中,单基立杆时间从5小时压缩至半小时,效率提升60倍。这类装备已在500千伏漓江站、110千伏廖平站等工程中广泛应用,显著降低高空作业强度。3. 绿色化与生态保护技术 机械化施工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例如,无人机运输避免了传统运输需“开道砍伐”的问题,在龙胜花界山风电场等项目中,索道与无人机结合实现物料零砍伐运输。此外,全预制智能配电房采用工厂化预制模块,人工替代率超95%,工期缩短72%,同时降低施工扬尘与噪音污染。 二、成效与社会价值1. 效率与安全双提升 机械化施工使广西电网基建项目平均工期缩短20%以上,中高风险作业减少30%。例如,岑溪农网改造项目中,无人机放线将架线工期从3天压缩至6小时,人员减少60%;海南文昌台风抢修中,“种杆机器人”3小时完成10基立杆,效率提升4倍。2. 成本与资源优化 重载无人机运输成本较人工降低约60%,且大幅减少山地工程的临时占地与植被破坏。全预制智能配电房建设成本下降50%,人力投入减少80%。2025年迎峰度夏项目中,“智能机械+无人机”协同施工助力5个主网工程提前投产,新增变电容量123万千伏安,保障了夏季用电高峰。3. 技术辐射与产业带动 广西电网与玉柴集团等企业联合研发的配网钻孔立杆一体机、深基坑开挖一体机等装备,已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标准,推动广西本土装备制造业升级。目前,这些装备已在海南、广东等地推广应用,成为南方电网机械化施工的标杆方案。 三、未来规划广西电网计划围绕跨越施工、组塔作业等危大工程,加快推广跨越封网装备、履带式移动抱杆、高处作业平台车等新型装备,推动施工向“安装化”转型。同时,将深化“无人机+机器人”协同模式,在2025年底前实现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并探索AI缺陷识别、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技术迭代与装备创新,广西电网正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新型电力建设体系,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