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证券近期发布研报,给予宏发股份(600885.SH)“买入”评级,核心逻辑围绕公司在继电器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新能源赛道的深度绑定,以及海外扩张与产品多元化的战略布局展开。以下从评级依据、财务表现、市场反应及风险因素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一、评级核心依据:新能源与全球化双轮驱动1. 全球继电器龙头地位稳固 公司深耕继电器行业四十余年,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达21.6%,高压直流继电器市占率超40%,稳居行业第一。核心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尤其在新能源车800V高压平台渗透率提升的背景下,高压直流继电器需求持续放量,成为增长核心引擎。2. 新能源赛道深度受益 新能源车领域:公司高压直流继电器已配套特斯拉、比亚迪、大众等全球主流车企,单车用量随800V平台普及从2-3只增至5-8只,预计2025年相关收入占比将超30%。 光伏与储能领域:电力继电器受益于全球电网智能化改造,2024年国内市占率达57.1%;薄膜电容器在光储系统中应用拓展,2025H1发货量同比增长31%。3. 海外扩张与产能布局 公司在印尼、德国等地建设海外工厂,德国工厂于2025年4月投用,首条全自动产线实现“技术输出”,目标覆盖欧洲中高端客户。海外收入占比已达36.47%,未来有望通过本地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份额。4. 产品多元化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连接器、电流传感器等泛电气元件快速发展,星载射频连接器支持我国卫星发射,验证技术可靠性;低压开关业务通过开拓新能源市场实现平稳增长。信达证券预测,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达19.7/22.7/26.0亿元,同比增速21%/16%/15%,对应PE估值18/16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财务与经营:盈利韧性凸显1. 营收与利润稳健增长 2025H1实现营收83.47亿元(同比+15.43%),净利润9.64亿元(同比+14.19%),扣非净利润增速(17.85%)高于归母净利润,显示主业盈利能力持续优化。分业务看,继电器收入占比超90%,毛利率稳定在35%-4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2.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公司通过垂直一体化模式(自制核心零部件及生产设备)降低对外依赖,2025H1人均销售回款65.4万元(同比+8.9%),固定资产周转率优于可比公司。尽管原材料(铜、银)价格波动加剧,但规模化生产与精细化管理有效对冲成本压力。3. 现金流与资本开支 2025H1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2.1亿元,同比增长18%,支撑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4.2亿元,占营收5.0%)和海外产能扩张。信达证券认为,公司重资产模式虽短期承压,但长期将通过规模效应强化壁垒。 三、市场反应与机构共识1. 股价与估值修复 截至2025年7月30日,公司股价报24.18元,较评级发布前(2024年10月31日收盘价30.9元)回调21.8%,动态PE(TTM)降至20.16倍,处于历史低位区间。外资持续增持,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陆股通)持股比例达21.75%,阿布达比投资局等机构加仓。2. 机构评级高度一致 近90天内8家机构给出评级,7家“买入”、1家“增持”,目标均价34.14元,较当前股价存在41.1%上行空间。东吴证券、天风证券等预测2025年净利润中枢约19亿元,对应PE 18-19倍,与信达证券观点一致。3. 行业政策催化 新能源车与电网融合政策(车网互动)推动智能有序充电设施普及,2025年居民充电峰谷电价全面实施,高压直流继电器需求有望超预期。此外,全球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公司电力继电器在海外电网改造中的份额提升值得期待。 四、风险提示1. 技术替代风险 固态继电器(SSR)凭借无触点、长寿命等优势,在高频切换场景对传统电磁继电器形成替代。尽管宏发已推出直流固态继电器模组(HFGD4-2),但当前市场份额仍较低,需警惕技术迭代速度超预期。2. 原材料价格波动 铜、银等原材料占生产成本的65%-75%,2025年上半年铜价同比上涨12%,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可能挤压毛利率。3. 海外经营不确定性 德国工厂产能爬坡进度、欧洲车企订单获取情况存在变数,地缘政治风险(如贸易壁垒)可能影响海外业务拓展。4. 行业竞争加剧 全球继电器市场CR5为43%,松下、TE Connectivity等竞争对手在高端市场仍具优势,价格战可能加剧。 五、投资建议信达证券认为,宏发股份作为全球继电器龙头,深度受益于新能源车、光伏等赛道的结构性增长,海外扩张与产品多元化打开长期空间。当前估值已反映市场对短期周期波动的担忧,若下游需求复苏或新业务突破,存在“业绩+估值”双升的戴维斯双击机会。结合机构目标价,建议投资者在22-24元区间分批布局,中长期持有,目标价32-35元,止损位设为18元(较当前股价-25.6%)。关键跟踪指标:新能源车800V车型渗透率、光伏装机量、海外工厂产能利用率、铜/银价格变动、固态继电器技术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