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 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追忆许倬云:从传统文化精神求得安心所在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8-9 19: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忆许倬云:在传统文化的长河里,锚定一颗安心2023年,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辞世,留下一部部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著作,更留下一种在动荡世间安身立命的智慧——从传统文化精神中,求得一颗“安心”。这位历经战乱、身有残疾的学者,终其一生都在追问:人如何在破碎的世界里找到意义?而他给出的答案,藏在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深刻解码中。# 一、他眼中的传统文化:不是教条,是“活的精神”许倬云从不将传统文化视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智慧。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核心不是繁琐的礼仪或僵化的制度,而是一套“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哲学。“礼”的本质:人间秩序的温柔底色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反复强调,“礼”并非后世僵化的“礼教”,而是上古先民为维系群体生存形成的“相处之道”。从祭祀中的敬畏,到日常的长幼有序,“礼”的核心是“敬”与“和”——对天地的敬畏,对他人的体谅。这种精神让中国人懂得,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关系网络中寻找定位,由此获得归属感。  “仁”的实践:在共情中安顿心灵    他解读孔子的“仁”,从不局限于“爱人”的字面意思,而是延伸为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在《孔子的学问》中,他说:“‘仁’是看见他人的痛苦如在己身,是在动荡中守住对人的善意。”这种精神,让中国人在战乱、灾荒中始终相信“守望相助”的力量,也让许倬云自己在病痛与漂泊中,始终保有对他人的关怀。  “天人合一”:超越个体局限的豁达    许倬云偏爱《周易》的“生生不息”,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终极智慧,在于不把“人”与“世界”对立。天地有四季轮回,人生有祸福起伏,接受这种“无常”,反而能在变化中找到平衡。他在《万古江河》里写道:“中国文化的韧性,在于能在‘变’中守住‘常’——常不是不变,而是变化中那一点恒常的道义与温情。”# 二、从文化到“安心”:一个学者的生命实践许倬云的一生,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践行。他出生于抗战时期,幼年患小儿麻痹症致终身残疾,青年后辗转美国治学,却始终以“中国人”的身份凝视世界。他的“安心”,不是逃避现实的虚无,而是在认清苦难后依然坚守的从容。在“残缺”中见“圆满”    身体的不便让他更早体会到“有限性”,但他从儒家“尽人事,听天命”中找到力量。他曾说:“我不能走路,但我的思想可以走遍天下。”这种对“缺憾”的接纳,正是道家“大成若缺”的智慧——不追求外在的完美,而在内在的丰盈中安住。  在“动荡”中守“常道”    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他亲历了20世纪的剧烈变迁。在《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中,他反复强调:中国文化最珍贵的,是在乱世中依然有人守护“人间道义”。无论是孔子周游列国宣讲仁政,还是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这种“以道抗势”的精神,让他在学术生涯中始终保持清醒——不迎合潮流,只对历史与良心负责。  在“孤独”中求“共情”    晚年的许倬云深居简出,却从未停止对“人”的关怀。他在访谈中多次提到,现代社会的“不安”源于“人与自己疏离、与他人隔绝、与自然割裂”。而传统文化中的“慎独”(与自己对话)、“亲仁”(与他人联结)、“畏天”(与自然和谐),正是破解现代性焦虑的钥匙。他的“安心”,是在看清孤独的本质后,依然选择“与世界温柔相待”。# 三、留给当代人的启示:在文化根脉中找“回家的路”许倬云曾坦言,他研究历史,最终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价值多元、信仰稀薄的时代,他的“安心之道”对我们尤为珍贵: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续命”    他反对将传统文化符号化(如穿汉服、行古礼),主张汲取其精神内核:比如从“中庸”学平衡,从“墨家”学兼爱,从“法家”学制度理性。这些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智慧——当我们为内卷焦虑时,“知足不辱”的清醒是解药;当我们面对人际关系困境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准则。  “安心”的本质:在“根”上扎根,向“光”处生长    许倬云的一生,如同一棵被风雨弯折的树,却始终把根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枝叶向人类文明的星空伸展。他告诉我们:“安心”不是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归宿,而是在认清自己的文化基因后,带着这份底色去理解世界、创造价值。正如他在《说中国》中所说:“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质,是能容纳、能转化、能重生。”这种“重生”的力量,正是安心的底气。# 尾声:他的“安心”,是留给我们的路标如今,当我们重读《万古江河》中“江河不舍昼夜,文明奔流不息”的文字,重读《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对“人间烟火里的道义”的礼赞,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从容。许倬云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安心”之道仍在——它藏在“民胞物与”的胸怀中,藏在“生生不息”的信念里,更藏在每个中国人对“何为良善生活”的追问中。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做的,就是像他那样,静下心来,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拾起那把打开“安心”之门的钥匙。
a28e3b73j00t0gmlf003cc000u000f0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标签|爬虫xml|爬虫txt|新闻魔笔科技XinWen.MoBi - 海量语音新闻!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11-11 03:03 , Processed in 0.7136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