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凭借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优势,正加速进入国际赛道,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占据重要地位。以下是相关情况的详细介绍:中国方案落地情况: 卓驭科技:与一汽-大众合作推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通过大众体系A-SPICE CL2认证,将在速腾L、探岳L等车型上陆续上市,体现了中国企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国际市场流程与质量体系中的成熟度不断提升。 轻舟智航: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已在中国大规模应用,自动紧急刹车系统误触发率低于行业均值,量产搭载规模逼近百万辆。在2025年德国慕尼黑车展上,轻舟智航展示了相关方案,并计划将中国验证过的方案带到欧洲市场。 地平线:展示了用于智能辅助驾驶的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征程6系列,以及基于该系列芯片打造的城市辅助驾驶系统。德国博世基于征程6B芯片正在开发第四代多功能摄像头,预计2026年开启量产。 零跑汽车:提出“全域自研”,覆盖电驱、电池、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并在量产车型中应用“四域合一”架构,探索更全面的自研路径。中欧合作情况:欧洲传统车企面临转型挑战,在软件研发等方面滞后,因此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需求增加。不少中国企业已宣布“落子”欧洲,包括设立欧洲总部或者研发中心,组建本地化团队,并与国际车企和供应商达成合作。如地平线在慕尼黑设立欧洲总部、轻舟智航也宣布在德国成立欧洲总部并组建本地团队、卓驭科技选择在德国不伦瑞克设立分公司。面临的挑战: 法规政策:欧盟的智能驾驶准入法规全面且严格,如《一般数据保护法案》(GDPR)对智能驾驶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为适配欧盟法规需投入大量资金。此外,欧洲智能驾驶政策偏保守和封闭,一些更高端的功能/方案难以落地。 技术路线竞争:中国企业的技术路线与特斯拉等企业存在竞争。例如轻舟智航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与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在欧洲市场会形成直接对抗,同时还要面对Mobileye等老牌企业的竞争。 成本压力:欧洲自动驾驶工程师平均薪资比国内高40%,团队组建所带来的额外支出叠加高昂的合规成本,可能使欧洲市场成为出海企业的“资金黑洞”。 地缘政治风险:欧盟对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主可控”审查日益严格,中国企业在技术输出和数据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面临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