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工业港股上市:刘强东资本版图的第六块拼图# 一、上市进程:两年三递表的攻坚之路京东工业的港股IPO征程堪称一场持久战。2023年3月,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却因未在6个月有效期内完成聆讯而自动失效;2024年9月第二次递表后,又因财务数据过期再度搁置。直至2025年3月30日,京东工业第三次发起冲刺,并于9月22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这意味着其终于拿到赴港上市的"通行证"。当前,公司正面临港交所的最终聆讯考验。根据港交所规则,IPO申请需在递表后6个月内完成聆讯,京东工业的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30日。截至9月24日,尚未有聆讯安排的官方消息,市场猜测公司可能需要更新财务数据以满足监管要求。若能顺利通过聆讯,京东工业将以股票代码HK91159在香港主板挂牌,计划发行不超过2.53亿股普通股,美林、高盛、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二、公司基本面:从亏损到盈利的逆袭作为京东集团旗下专注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的子集团,京东工业成立于2017年,2023年完成分拆独立运营,核心业务聚焦MRO(维护、维修、运行)采购服务。得益于京东体系的资源加持与数智化转型,公司已成长为行业龙头——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按交易额计,京东工业在中国MRO采购服务市场排名第一,规模接近第二名的三倍;在整体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其份额达4.1%,位居行业首位。财务表现方面,京东工业实现了从亏损到持续盈利的关键跨越。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141.35亿元增长至203.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13%;净利润则从-12.69亿元扭亏为盈,2024年达到7.62亿元,净利率提升至3.73%。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上现金达83.7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12.97亿元,财务状况稳健。这种业绩增长态势吸引了众多明星资本入驻,红杉中国、中东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ubadala等均为其股东,IPO前估值已达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7亿元)。# 三、资本版图扩容:刘强东的第六家上市公司若京东工业成功上市,将成为刘强东掌控的第六家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其"京东系"资本矩阵。目前,刘强东旗下已有的上市公司包括:京东集团(NASDAQ:JD;港交所:9618)、京东健康(06618.HK)、京东物流(02618.HK)、达达集团(曾NASDAQ ADA,已私有化)及德邦股份(603056.SH)。从股权结构看,京东集团通过JD Industrial Technology Limited持有京东工业77.32%的股份,刘强东个人通过Max I& Limited持股3.68%。此次上市后,刘强东的资本版图市值有望突破7300亿港元,其在工业供应链这一"硬科技"领域的布局将得到显著强化。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工业的上市模式延续了京东系的一贯策略——母公司保持绝对控制权,同时引入外部资本优化股权结构,这种模式在京东健康、京东物流的分拆上市中已被验证有效。# 四、募资用途与行业影响根据招股书披露,京东工业此次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一是增强工业供应链能力,包括技术研发与基础设施升级;二是拓展跨地域业务,加速全国乃至全球化布局;三是进行潜在的战略投资或收购,同时补充营运资金。在工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这些投入将进一步巩固公司的技术壁垒与市场优势。对于行业而言,京东工业的上市具有标杆意义。当前中国工业供应链市场集中度较低,京东工业的资本化运作或将引发行业整合浪潮。不过,市场也存在担忧——工业供应链行业估值难度较大,且面临震坤行、西域供应链等竞争对手的挑战。未来,京东工业能否凭借上市募资实现持续增长,仍需观察其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拓展效率。# 五、不确定性与展望尽管已获得证监会备案,京东工业的上市之路仍存在变数。首要风险是能否在9月30日前完成港交所聆讯,若逾期未完成,可能需要重新递交招股书。其次,市场环境变化可能影响估值水平,当前港股市场情绪波动较大,投资者对新经济企业的态度更为谨慎。此外,行业竞争加剧与供应链成本上升也可能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构成压力。若上市成功,京东工业有望成为工业供应链领域的资本平台,不仅为京东系开辟新的增长曲线,也将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资金与技术支持。对于刘强东而言,这家公司的上市标志着其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战略延伸取得阶段性成果,"京东系"的生态闭环将更加完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