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晶硅期货市场因政策传闻刺激出现剧烈波动,主力合约7月30日触及涨停(54770元/吨),单日涨幅达9%,成交量和持仓量同步放大。这一行情主要由政策预期驱动,但需警惕市场过热风险。 一、传闻内容与政策背景1. 反内卷政策强化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7月1日)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工信部随后召开制造业座谈会,要求光伏行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这一政策信号被市场解读为对多晶硅行业的直接干预,企业需将报价维持在成本线以上(行业平均成本约4万元/吨),否则可能面临惩罚性措施。2. 收储传闻与行业自律 市场传言国家可能启动多晶硅收储计划,同时头部企业联合挺价,重新核算完全成本并上报管理机构。例如,N型复投料报价从3.47万元/吨跳涨至4.17万元/吨,部分订单甚至触及4.9万元/吨。行业协会也呼吁成立类似OPEC的组织,整合过剩产能并清偿负债。 二、市场表现与驱动因素1. 期货价格快速上行 自6月25日触底30400元/吨后,多晶硅主连价格在一个月内反弹超50%,7月30日收盘价达53294元/吨,创上市以来新高。持仓量从7月21日的13.6万手增至30日的16.4万手,显示投机资金涌入。2. 基本面支撑薄弱 供应过剩:截至6月底,国内多晶硅库存达36.7万吨,相当于全球3个月用量,7月产量预计10.78万吨(环比+5.7%),8月排产进一步增至12.5万吨。产能方面,2025年全球有效产能超340万吨,远超需求(140万-150万吨)。 需求疲软:尽管上半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97.9GW(同比+150%),但6月装机量骤降至14GW,组件厂因成本上升(多晶硅占组件成本约20%)开工率降至70%,采购意愿减弱。 三、风险提示与市场展望1. 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 虽然“反内卷”政策明确,但实际减产执行力度存疑。例如,7月头部企业开工率仅35%-50%,但西南地区因丰水期电价下降已开始复产,导致供应压力再度累积。若政策未能有效推动产能出清,价格可能因供应过剩而回调。2. 产业链博弈加剧 多晶硅涨价已传导至下游:硅片企业封仓待涨(N型G10L报价1.45元/片),但组件环节因利润压缩(组件价格0.68元/W)抵制高价,形成“上游挺价、下游观望”的僵局。若终端需求无法消化成本压力,可能引发产业链负反馈。3. 国际市场变量 美国对东南亚组件加征关税(马来西亚41.08%、柬埔寨660.04%),导致供应链向印尼、老挝转移,可能影响多晶硅出口需求。此外,中国对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反补贴措施期终复审(2025年1月启动)结果尚未明确,若加征关税可能进一步扰动市场。4. 市场情绪与资金风险 交易所已采取降温措施,包括上调保证金至11%、调整涨跌停板幅度至9%,并限制持仓量。但当前期货价格较现货溢价超10%,投机资金博弈政策预期可能加剧波动。 四、操作建议1. 短期策略 政策预期未证伪前,价格或维持高位震荡,但需警惕4.2万元/吨阻力位。若跌破4万元支撑,可能触发投机资金离场,引发回调。建议投资者控制仓位,避免追高。2. 中长期关注 产能出清进度:若行业自律公约严格执行(如产能整合至230万吨/年),供需或逐步平衡。 技术迭代:N型电池渗透率已超90%,对高纯度多晶硅需求增加,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或受益。 海外需求: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增长潜力较大,若装机超预期可能缓解国内过剩压力。综上,多晶硅期货当前行情主要由政策预期驱动,需密切跟踪减产执行力度、下游需求变化及国际政策动向。投资者应警惕市场过热风险,理性评估基本面与情绪面的背离,避免盲目跟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