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确实在加速洗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再“吃香”。虽然行业面临一些挑战和调整,但从整体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来看,重组胶原蛋白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以下是具体分析:行业现状与挑战 企业调整与增速下滑:近期,华熙生物旗下的“润熙泉”被传停止运营,江苏聚源上美生物的子公司“胶原丽”也已注销。此外,头部企业的业绩增速也在放缓,如巨子生物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2.5%,净利润同比增长20.6%,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放缓;锦波生物的医疗器械板块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41%,增速较2024年同期的84.37%大幅收缩。 技术瓶颈与研发不足:重组胶原蛋白的技术门槛较高,存在产量和活性难以兼顾的问题。例如,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缺乏天然胶原蛋白特有的羟脯氨酸,影响生物活性,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成本高昂。同时,多数企业“重营销轻研发”,2025年上半年,巨子生物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1.32%,锦波生物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7.77%,远超营收增速。 资本态度转向理性:2021年至2022年,重组胶原蛋白赛道迎来投资热潮,但随着技术产业化进程放缓和市场推广效果不及预期,资本对其态度趋于理性。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的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市场潜力与机遇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正以年复合增长率44.93%的速度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338亿元,2026年489亿元,2027年707亿元。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重组胶原蛋白在医美、护肤品、精准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医美注射剂领域,随着价格劣势弱化,市场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在护肤品领域,其凭借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势,正逐步成为主流选择。 政策支持与规范发展:2021年《重组胶原蛋白类医疗产品分类界定原则》的出台,使产品的界定逐渐明晰,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三类医疗器械审批加速,也为头部企业带来了资质壁垒和发展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