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从江:金秋禾晾映侗寨 稻穗挂满村头寨尾
一座座禾晾架整齐排列,挂满金灿灿的稻穗,与侗寨民居、远山近树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侗乡“晒秋”画卷。
金秋十月,当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的侗族村民将丰收的糯稻谷挂上禾晾架时,整个村寨便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这些整齐排列的禾晾架,与侗寨特色民居、远山近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独具特色的乡村丰收图。
禾晾架上,一串串饱满的稻穗随风轻扬,稻香四溢。禾晾架倒映在潺潺溪水中,与古朴的侗寨民居、远处的青山相映成景。
01 侗乡奇景:禾晾的独特建筑智慧
在侗族地区,禾晾是晾晒糯稻的木架子,形状类似汉族地区的牌坊。
它们通常成排建立在侗寨的房前屋后、村头寨尾,成为侗乡独有的景观。
每个侗族村寨都集中设立禾晾。到了秋收季节,金黄色的禾晾成为侗族村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禾晾不仅是晾晒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侗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智慧。
02 糯稻文化:千年传承的农耕体系
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个明显的糯稻饮食文化区域,人们称之为 “糯稻文化圈”。
这一文化圈的特点十分鲜明:长期以糯米为主食,拥有很多当地固有糯稻品种。
从江各地群众每年种植一季称为“香禾糯”的糯米。为确保糯谷的纯度,村民们采用最原始的“摘禾”方式进行收割,一根一根地摘,最后将摘了的糯谷捆好扎好,再挑回家去晾晒。
这种收割方式保留了古老的生产习俗,而这些习俗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
03 收割晾晒:古老农具与技艺的传承
在糯稻文化圈,糯稻的收割、晾晒、仓储等方面保留着悠久的生产习俗。
苗族人、侗族人和瑶族人都有专门用来收割糯稻稻穗的工具——摘禾刀。
村民们将摘禾刀套在手指上,迅速割取稻穗。稻穗满一把时(大概一斤左右),捆成一把。
捆好的一把把稻穗摆放在田埂上,又将几把稻穗捆在一起,用扁担挑回家。
挑回家后,就把稻穗挂在专门的架子上面——这就是禾晾。
04 丰收画卷:禾晾季节的侗寨美景
金秋时节,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整个村寨都会挂满禾稻,场面十分壮观。
收割的禾稻要高高挂起晾晒20余天,成为独特的丰收景象。
一排排挂满禾把的禾晾架与侗寨特色民居、青山、流水、风雨桥、吊脚楼相互辉映,错落有致。
金灿灿的禾晾架组成了一幅幅丰收的田园画卷,美不胜收。
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人在村寨中拍照游玩,记录下这美丽的秋景。
05 文化深意:禾晾背后的侗族生活
禾晾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的从江占里,人与糯禾有特殊情结,家家户户种植糯禾,村头寨尾都有禾晾架。
晾晒好的稻穗不直接脱粒,而是直接把一把把稻穗入仓保存。
根据需要,人们把稻穗取出来当场脱粒、舂米,然后加工成各种食品。
这种生产方式保留了侗族传统的生活习俗,是糯稻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昏时分,夕阳余晖洒在禾晾架上,金灿灿的稻穗仿佛被点亮,与炊烟袅袅的侗寨民居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晾晒好的糯稻将被收进粮仓,成为侗家人一年的食粮。
而禾晾架则静静矗立,等待来年秋天再次披上金色的盛装。
这道传承千年的侗乡奇景,不仅养育了侗族人民,也成为了中华农耕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