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天津市抓实保障“四要素”持续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常见举措和意义:
四要素保障的具体内容
土地要素保障
规划引领
天津市通过科学编制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设施农业用地。明确划定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的区域,避免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产生冲突,例如将设施农业用地规划在交通便利、水源相对充足且远离城市污染源头的区域。
这样的规划能够使设施农业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便于集中管理和资源整合。
土地流转政策支持
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完善流转合同签订、鉴证和备案制度,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土地流转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连片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大型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的建设,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资金要素保障
财政补贴
政府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补贴。例如,对新建的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给予一定比例的建设资金补贴,补贴范围涵盖温室的主体结构建设、灌溉设施、保温设备等方面。
这有助于降低设施农业建设成本,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推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设施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设施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如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贷款、农业设施抵押融资等。
同时,政府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降低设施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和风险,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使经营主体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和技术引进。
技术要素保障
科技创新与推广
天津市加大对设施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例如,研发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新型温室结构,提高温室的保温、采光和通风性能。
同时,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特派员等将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如推广智能化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人才培养与引进
重视设施农业人才的培养,开展针对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的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管理和经营水平。培训内容包括设施蔬菜栽培技术、设施花卉养护技术、设施农业机械操作等。
并且积极引进高层次的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如具有丰富温室栽培经验的专家、掌握先进农业设施工程技术的人才等,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市场要素保障
品牌建设与营销
鼓励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品牌,通过绿色、有机认证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打造天津特色的设施蔬菜品牌、设施水果品牌等。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利用农产品展销会、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拓展销售市场。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设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消费者对天津设施农产品的信任度。
产销对接
积极推进设施农业的产销对接,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生鲜电商平台等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例如,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活动,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设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保障农民收益。
持续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设施农业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和不良环境影响,实现周年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促进农民增收
设施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农产品能够获得更高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同时,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设施农业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如智能化控制系统、自动化生产设备等,这些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天津市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