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护”健康需要拿捏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方面
营养均衡
荤素搭配
节日期间餐桌上往往肉类丰富,但不能忽视蔬菜的摄入。例如,在年夜饭中,要有像红烧肉这样的荤菜,也要搭配西兰花、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荤素搭配的比例建议为1:2左右,这样既能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等营养的需求,又有助于消化。
主食粗细搭配
不能只吃精米白面制作的主食,要适当加入粗粮。如将玉米、燕麦、糙米等加入米饭中蒸煮,或者用红薯、紫薯代替部分馒头。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预防便秘,还能调节血糖和血脂。
控制食量
避免暴饮暴食
节日聚餐时面对丰盛的食物很容易吃得过多。要注意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比如在吃火锅时,不要因为种类繁多的食材就无节制地进食,可以先少量取用,吃完后再根据饱腹感决定是否继续添加。过度进食可能会导致胃肠不适、肥胖等问题。
节制零食摄入
过节期间各种零食如瓜子、糖果等随处可见。要控制食用量,特别是那些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零食。例如,每天食用糖果不宜超过5颗,瓜子一小把(约30 50克)就足够,过多食用会增加龋齿、肥胖以及高血压等风险。
饮食安全
食材新鲜度
在准备节日大餐时,要仔细挑选食材。新鲜的肉类应该有光泽,无异味,弹性好;蔬菜要色泽鲜艳,无黄叶、烂叶。购买海鲜时,如虾要挑选虾体完整、外壳透明光亮的,贝类要选择贝壳紧闭或轻轻触碰能闭合的,避免食用变质食材导致食物中毒。
食物储存与加工
对于剩余食物要妥善储存,生熟食物分开存放。热的食物要先冷却后再放入冰箱,冰箱冷藏室温度应设置在2 6℃,冷冻室温度应在 18℃以下。在食物加工过程中,要确保食材充分清洗干净,烹饪时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海鲜和蛋类等易受污染的食物。
作息方面
规律作息
保持固定睡眠时间
即使是在节日期间,也要尽量保持平时的睡眠时间。例如,平时习惯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过节时也不应偏差太大。每天保证7 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器官的修复。
避免熬夜
节日里的娱乐活动如看晚会、聚会等可能会让人熬夜。但经常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熬夜后可能会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皮肤变差等问题。如果参加跨年等活动导致熬夜,第二天要及时补觉。
适度休息
劳逸结合
在走亲访友、外出游玩等活动中,要注意休息。比如长途旅行时,每隔一段时间要停下来活动一下身体,伸展四肢,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导致身体疲劳。游玩一天后,晚上要安排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恢复。
运动方面
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择运动方式。如果是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年轻人可以考虑跑步、打球等运动。例如,每天早晨或傍晚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有助于消化和增强心肺功能。
避免过度运动
节日期间如果平时缺乏运动,不要突然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问题。例如,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突然进行长时间的登山活动,很容易造成腿部肌肉酸痛、膝关节损伤等,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
运动安全
做好热身和拉伸
在进行运动前,要进行5 10分钟的热身运动,如活动关节、快走等,让身体适应即将开始的运动。运动结束后,要进行拉伸,帮助放松肌肉,减少肌肉酸痛。例如,跑步后拉伸腿部肌肉,可以有效预防小腿肌肉变粗和肌肉拉伤。
注意运动环境
如果是户外运动,要注意天气和场地条件。在炎热的天气里运动要注意防暑,避免在中午阳光强烈时运动;在寒冷天气里要注意保暖。同时,运动场地要平整、安全,避免在有坑洼或障碍物的地方运动。
社交方面
情绪调节
保持良好心态
节日期间与家人朋友相聚,可能会遇到一些意见不合或者琐事引发的小矛盾。要保持乐观、包容的心态,避免生气、焦虑等不良情绪。例如,在家庭聚会讨论旅游计划时,如果与家人有不同意见,可以心平气和地沟通,而不是争吵。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健康。
适度放松压力
利用节日的氛围放松自己,减轻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可以通过与朋友聊天、参加娱乐活动等方式来放松。比如参加一场轻松的桌游聚会,在游戏过程中忘却烦恼,缓解压力。
避免不良社交习惯
适度饮酒
节日聚会饮酒要适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75毫升或高度白酒50毫升),女性则不应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胃等器官,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拒绝吸烟
如果周围有人吸烟,要尽量远离,避免吸入二手烟。二手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会增加患肺癌、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如果自己有吸烟习惯,也应减少吸烟量或者尝试戒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