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把手的设计本应是方便用户使用,但有些设计却被认为“反人类”,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反人类”设计的表现
位置与操作不便
隐藏式门把手
部分隐藏式门把手为了追求车身线条的流畅性和整体造型的简洁感,采用了弹出式或内凹式的设计。例如,一些电动车型的隐藏式门把手在弹出时可能会出现延迟或卡顿的情况。当用户着急上车时,可能需要等待几秒钟才能正常拉动车门,这在紧急情况下或者赶时间的时候非常不方便。
内凹式的隐藏门把手在冬季还可能被冰雪冻住,导致无法正常弹出或难以用手抠出。而且,对于手上拿有较多物品的用户来说,要准确找到并操作这种隐藏式门把手会比较困难,可能需要先放下物品才能开门。
特殊造型门把手
某些概念车或者超跑为了造型独特,设计了形状怪异的门把手。像一些门把手采用了极小的扁平状设计,手指难以抓握,或者把手的角度设计不合理,拉门时需要用一种很别扭的姿势。例如兰博基尼的部分车型,其车门把手的造型是沿着车身线条的狭长设计,虽然看起来很炫酷,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户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适应这种独特的拉手方式。
功能与安全隐患
感应式门把手
感应式门把手虽然具有很强的科技感,但是其感应的灵敏度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雨天或者车辆表面有较多灰尘、泥水的情况下,感应可能会失灵。而且,一些感应式门把手的安全逻辑存在问题,比如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且车门未锁时,如果有儿童在车边玩耍误触感应区域,车门可能会突然打开,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电子门锁与机械备份不足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采用电子门锁系统。然而,在电子系统出现故障时,如果没有可靠的机械备份方式,车主可能会被困在车外或车内。例如,某些车型的电子门锁故障时,没有简单易用的机械钥匙孔或者应急开锁装置,这就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设计应服务于使用的原则
人体工程学考量
握持舒适
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方便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用户握持。例如,把手的粗细应该适中,一般来说,直径在2 3厘米之间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的手握,这样能够提供足够的抓握力,方便用户轻松拉开沉重的车门。
把手的表面材质也很重要,应该采用防滑、触感舒适的材料,如橡胶或带有纹理的塑料等。像大众汽车的一些车型,其车门把手采用了略带弧度且表面有防滑纹理的设计,无论是干燥还是潮湿的手,都能较好地握住把手开门。
操作便捷
把手的位置应该在用户自然伸手可及的范围内,高度通常在距离地面0.9 1米左右比较合适。而且,开门的动作应该符合人体自然的用力习惯,例如采用向后拉或向上提的动作,而不是设计一些复杂的扭转或滑动操作。丰田的很多家用车型,车门把手的设计就是简单的向后拉式,用户无需复杂操作就能轻松开门。
可靠性与安全性
机械结构稳定
车门把手的机械结构应该坚固耐用,能够承受频繁的使用和一定程度的外力冲击。例如,传统的金属材质的车门把手,经过合理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能够在车辆的整个使用寿命周期内正常工作。即使在极端情况下,如车辆发生轻微碰撞或者被外力挤压,车门把手也应该能够保持正常的功能,以便车内人员能够及时逃生或者救援人员能够方便地打开车门。
安全防护设计
车门把手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安全防护功能。例如,防止误操作导致车门在行驶过程中突然打开。一些汽车采用了两级锁止机构,当车门处于半锁状态时,可以防止车内儿童误操作打开车门,而只有在完全解锁后才能正常打开车门。另外,在车门把手的周围应该避免有尖锐的边角,防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小心划伤手部。
通用性与易用性
不同人群适用
汽车是面向广大用户群体的产品,车门把手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身体能力的人群。对于老年人或身体有残疾的人来说,把手应该易于抓握和操作。例如,把手的设计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辅助装置,如可折叠的把手延长部分,方便手部力量较小的用户借力开门。
跨文化适用性
在全球汽车市场中,车门把手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习惯。例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可能习惯用左手开门,而在另一些地区则习惯用右手,所以车门把手的位置和操作方式应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够满足不同文化习惯用户的需求。同时,不同文化对于美观和功能性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设计时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