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关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的介绍:基本信息 名称:镶金兽首玛瑙杯 时期:唐 文物级别:一级文物 出土地点: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尺寸: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 材质:玉石器,由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缠丝玛瑙制成。造型工艺 整体造型:杯体模仿兽角形状,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头上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形成两只杯柄。双耳竖立,唇边胡髭纤毫毕现,口鼻部有一枚黄金帽塞,整体造型写实、生动,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 工艺特点:是迄今所见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工匠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在雕刻兽角和耳朵的地方,巧借玛瑙浅色纹理,化天然纹理为神工,选材、设计和工艺都极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文化渊源 造型来源:这种造型可能仿自粟特式“来通”,“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 材质来源:虽然中国也产玛瑙,但根据唐代的文献记载,当时高档玛瑙制品多来自西域,历史记载中有关中亚诸国进贡玛瑙制品的记录,如康国、吐火罗等国曾进贡玛瑙制品给唐朝皇室,因此这件玛瑙杯的材料很可能产自西域。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中西文化和商贸交流的频繁。它的出现说明具有异域风情的饮酒器具已经融入了唐朝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唐朝开放豪迈的生活态度和求新求异的审美风尚,是唐朝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晶。 艺术价值:其造型独特,设计巧妙,雕刻工艺精湛,将玛瑙的天然纹理与兽首的形象完美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玉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兽首的刻画细腻入微,从眼睛、耳朵、鼻子到唇边的胡髭,都栩栩如生,体现了唐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艺术创造力,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杰出代表。 文化价值:作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镶金兽首玛瑙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件文物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和繁荣昌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