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专利转化的“西部突围”:成都专场活动透视2025年9月19日,"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先进技术成果专利转化活动商业航天专场在成都落下帷幕。这场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四川省多部门联合主办的行业盛会,不仅是《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关键落地举措,更折射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破解专利转化困境的深层探索。# 一、活动架构:多维协同的转化生态本次活动构建了"部委指导+地方联动+专业支撑"的立体化组织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副局长李胜军、国家国防科工局相关负责人与四川省政府领导共同出席,彰显政策层面对商业航天专利转化的高度重视。主办单位阵容尤为亮眼: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知识产权局)统筹协调,省国防科工办衔接军工资源,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提供专业转化服务,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则保障专利审查高效对接。这种架构设计直指商业航天专利转化的核心痛点。据航天晨光等企业实践显示,该领域存在成果转化率低、保护力度不足、转化机制不完善三大瓶颈。活动针对性设置三大功能模块:政策解读环节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专员详解转化新政;专利审查对接服务现场解决企业确权难题;供需对接专场则促成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联姻。# 二、西部样本:差异化的转化路径作为面向西部地区的专项活动,成都专场凸显三大地域特色。在产业基础上,依托四川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优势,重点推动火箭发动机、卫星通信等领域专利转化,与景德镇航空分场形成"航空-航天"的区域互补格局。在转化模式上,借鉴2024年全国活动经验,创新采用"专利作价入股+开放许可"双轨制,其中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与成都银行的签约,为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提供了西部方案。更具突破性的是军民融合路径的探索。活动主题明确提出"加速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转化",现场290名参会者中,军工系统及成果转化生态合作单位占比超40%。这种军地协同模式,有效破解了商业航天领域"军用技术民用化壁垒""民用技术军用转化不畅"的双向难题,为西部商业航天产业链协同发展搭建了关键桥梁。# 三、现实挑战:转化路上的三重门尽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但商业航天专利转化仍面临严峻考验。在国际维度,某航天专利转化案例显示,因未充分预判国际技术贸易限制,一项报价150万美元的太空专利在对接SpaceX等国际企业时遭遇闭门羹,暴露出海外转化的政策风险。法律层面,火箭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保密与侵权界定难题,仍需更精准的法律适用规则。国内转化同样存在梗阻。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航天领域存量专利转化率不足15%,大量优质专利陷入"沉睡"状态。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推动45万家创新型企业参与存量专利评价对接,但商业航天领域的专业评估体系仍待完善。成都活动现场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中,专门引入四川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正是为解决"中试环节缺失"这一转化关键瓶颈。# 四、未来展望:从活动效应到生态构建此次成都专场的意义,远超单次活动本身。它既是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向西倾斜"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商业航天专利转化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节点。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2025年"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已围绕专利转化组织各类活动1.6万多场次,推动2万多件专利落地转化。在商业航天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似成都的专场活动正逐步构建起"政策引导-专业服务-资本介入-产业承接"的完整转化生态。随着《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收官在即,商业航天专利转化将进入攻坚期。成都活动探索的军民协同、区域联动、金融赋能等模式,有望形成可复制的西部经验,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突破"专利孤岛"困境提供重要支撑。正如活动主办者所言,只有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跨越,让商业航天专利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