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帝国数据银行调查,2025年10月日本将有超3000种食品及饮品涨价,数量创半年来新高,且全年预计约2万种食品价格上调,涨价势头较2024年更猛。以下从涨价细节、背后原因、市场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 涨价核心细节品类与幅度:此次涨价覆盖饮料、米制品、加工食品等多个品类。500毫升装软饮料涨价显著,如可口可乐(日本)建议零售价从194日元/瓶涨至216日元/瓶(100日元约合4.8元人民币);受米价高位影响,年糕、盒装米饭、日本清酒等米制品价格跟风上涨,其中盒装米饭涨幅或达17%。此外,6月以来日本抹茶品类已提前掀起涨价潮,中村藤吉部分产品价格翻倍,上林春松部分产品涨幅甚至高达382.4%,丸久小山园、星野园等品牌还对抹茶产品实行限购。时间节点:本次超3000种食品涨价集中在10月,而2025年涨价潮其实从年初就已显现,1 - 4月单月提价商品数量连续增长,4月更是有4225种食品涨价,涵盖啤酒、食用油、调味品等品类。 涨价背后的多重诱因成本端压力叠加:原材料成本是主要推手,一方面,2024年夏季日本创纪录高温少雨及2025年初持续干旱,导致碾茶、大米等农作物减产,碾茶产量同比下滑20% - 30%,5月京都碾茶拍卖会均价同比上涨70%;另一方面,日元贬值增加进口成本,叠加化肥、燃料油等能源价格上涨,进一步抬高生产成本。同时,日本劳动力老龄化加剧,物流和人工成本持续上升,服务衍生成本成为涨价新动力,比如食品加工、运输环节的人力支出增加,最终传导至终端售价。供需失衡加剧矛盾:部分品类需求激增但产能不足,以抹茶为例,全球消费量创新高,日本抹茶超半数销往海外,2024年出口量达历史峰值,但受气候影响产能无法快速提升,导致供需缺口扩大,推动价格暴涨且出现断货,消费者需辗转多家门店才能买到。 对日本及中国市场的影响日本本土市场:食品价格上涨持续拉动通胀,8月日本核心CPI同比上升2.7%,食品涨价是主要因素,其中普通粳米价格同比涨68.8%。民众消费负担加重,社交平台上满是抹茶难买、线下门店断货的吐槽,部分消费者被迫改变购买习惯,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商品。企业则陷入两难,一方面需通过涨价转嫁成本,另一方面又担心涨价导致销量下滑,因此采取限购、限量发售等折中措施。中国市场影响有限:从政策层面看,自福岛核泄漏后,中国对日本食品进口管控严格,日本抹茶虽主产区不在禁止进口名单,但因无法提供所需检测证明,无法通过一般贸易进入中国,国内消费者多通过代购购买且仅限自用,难以影响国内商业市场。从产业替代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抹茶生产和消费国,2020年产量、消费量占全球超55%,预计2025年总产量超5000吨,贵州、浙江等地产能充足,国产抹茶以高性价比支撑国内新茶饮、烘焙等行业需求,实现对日本抹茶的有效替代。此外,中日大米贸易量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米生产国,供应稳定,日本米价上涨对中国大米市场直接影响极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