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起,美国对进口品牌药及专利药加征100%关税的政策正式落地,这一举措对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欧洲制药业造成了全方位冲击,从企业战略调整到区域产业格局都在经历剧烈变动。 关税政策背景与针对性设计特朗普政府此次关税政策并非偶然,而是其贸易保护主义与制造业回流战略的延续。政策表面以“平衡药价”为由——数据显示美国药价远高于欧洲,如糖尿病药物司美格鲁肽在美国月均花费936美元,在法国仅83美元,但核心目标是逼迫全球药企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政策设计极具针对性:品类精准打击:仅对品牌原研药和专利药加税,豁免仿制药,而美国市场73%的品牌药来自欧洲,爱尔兰、德国、瑞士是主要供应国。豁免条件诱导:在美国有实际建厂动作(如租地、报备)的企业可豁免关税,直接指向欧洲药企的产能布局。 欧洲制药业的冲击与损失欧洲制药业在关税冲击下损失显著,主要体现在出口、企业运营和产业投资三个维度:出口规模锐减:爱尔兰作为欧洲制药枢纽,2024年对美药品出口额达444亿欧元,占欧洲对美出口的60%以上,分析师预测关税可能导致其对美出口腰斩;德国2024年对美药品出口超270亿欧元,占本国行业出口的四分之一,关税或使其出口利润大幅缩水。企业成本激增:加征100%关税意味着进口成本翻倍,欧洲药企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自行承担成本压缩利润,要么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默克高管透露,失去美国市场将导致其全球营收下降三分之一,因此不得不计划斥资数十亿美元在美国建厂。产业投资流失:据估算,未来几年欧洲可能流失超1000亿欧元(约1170亿美元)的制药投资,企业纷纷将产能转向美国以规避关税。同时,建厂成本高昂,符合美国FDA标准的制药厂需投入20亿美元以上,审批到投产周期长达5-10年,短期内难以缓解关税压力。 欧洲药企与欧盟的应对措施面对冲击,欧洲药企与欧盟分别采取了不同策略:企业层面的被动调整:罗氏、阿斯利康、诺华等巨头已宣布在美国扩张生产项目,试图通过满足“实际建厂”条件获得关税豁免。部分企业甚至采取“象征性布局”,如租用小仓库报备以钻政策漏洞,但这种操作无法带来实际产能提升,反而加剧市场混乱。欧盟的反制与谈判:欧盟此前与美国达成15%关税上限的协议,但特朗普单方面提高关税至100%,导致协议失效。欧盟已准备多轮反制措施,包括价值210亿欧元的对美关税清单,若谈判失败还可能启动第二套方案,甚至计划对近1000亿欧元美国商品征收30%关税。此外,欧盟还通过行业协会发声,批评美国关税破坏供应链稳定,并强调将与成员国合作维护产业利益。 全球产业链与民生的连锁反应关税不仅影响欧洲制药业,还引发全球医药产业链重构与民生问题:供应链紊乱:全球医药供应链以效率和成本为导向,关税打破了原有分工体系,跨国药企需重新布局产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成本上升。例如,有效成分生产、包装、临床试验的跨国协作可能因关税受阻,影响药品供应周期。美国民众承压:关税成本最终转嫁给美国消费者,美国药师协会数据显示,常用专利药价格可能上涨30%-50%。目前美国人年均处方药支出达1564美元,远超英国等欧洲国家,药价上涨将加剧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的用药负担,42%的65岁以上老人依赖处方药控制慢性病,可能面临“买药致贫”或停药风险。罕见病患者困境:美国7000多种罕见病中90%无仿制药,患者需依赖进口专利药,关税可能使他们的用药成本翻倍,被称为“生命税”。此次美欧制药关税争端,本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产业分工的挑战。短期内欧洲制药业承受巨大压力,但长期来看,关税扭曲市场规律的弊端将逐渐显现,美国本土药价上涨、供应链效率下降等问题也可能倒逼政策调整,美欧之间的谈判与博弈仍将持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