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核心引擎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结构正经历深刻转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电源。然而,新能源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以及资源与负荷逆向分布的特点,对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载体,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和跨区域协同,正在重塑电力市场格局,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制度创新:构建新能源市场化发展基石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的制度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的机制障碍,为其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这一政策突破了传统保障性收购模式的局限,使新能源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平台创新建立的“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有效平衡了市场效率与项目收益稳定性。该机制采用“市场交易+差价结算”的双层设计:新能源企业通过平台参与市场化交易,若市场交易均价低于机制电价,电网企业将差额部分纳入系统运行费用进行补偿;若高于机制电价,则超额收益同样纳入系统费用统筹调节。对于2025年6月1日后投产的增量项目,机制电价通过年度竞价形成,既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用电成本,又通过设定竞价上下限保障项目合理收益。在交易品种设计上,平台不断丰富适应新能源特性的产品体系。一方面,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要求申报价格明确区分电能量价格和绿证价格,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绿色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鼓励新能源企业与用户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提前锁定收益预期。2025年9月,西藏绿电首次跨区域输送上海的交易中,30座新能源电站通过平台整合出力,与上海7家售电公司达成交易,形成“多元供给+精准消纳”的协作模式,正是平台交易品种创新的典型实践。## 资源配置: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跨区优化我国新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而用电负荷则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资源与负荷的逆向分布要求建立高效的跨省跨区电力配置机制。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通过整合跨区输电通道资源,正在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实现新能源电力的全国范围优化配置。平台创新采用多路径组合的输电方式,大幅提升跨区交易的灵活性和通道利用率。在西藏绿电外送上海的交易中,交易机构设计了两条输电路径:一条依托柴拉、灵绍直流输电通道直接输送;另一条创新采用柴拉、庆东、锡泰三条直流通道接力的方式,经西北、华北、华东多区域跨越万里送达上海。这种多路径组合模式不仅突破了单一通道的容量限制,还通过通道资源的优化组合,降低了输电损耗,提高了交易的经济性。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作为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支撑,在新能源消纳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11月,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完成全月现货结算试运行,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纳入111家新能源主体参与市场出清。试运行期间,省间优先计划外增送电量9亿千瓦时,减少清洁能源弃电量8.8亿千瓦时,充分体现了区域市场在新能源消纳中的关键作用。随着金永直流等输电项目的陆续投运,跨区通道的输送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新能源大范围消纳提供硬件支撑。为保障跨区交易的高效落地,平台建立了多主体协同机制。在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的统筹协调下,送受端交易中心围绕需求匹配、通道容量核算、路径规划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协作。西藏与上海的绿电交易中,交易机构提前开展通道容量测算,创新整合多条跨区直流资源,最终实现785万千瓦时绿电的高效输送,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1万吨。这种多主体协同模式,为跨区新能源交易提供了全流程保障。## 技术赋能:提升新能源消纳的灵活性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接纳和调节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平台采用的国产化求解器及算法,能够处理复杂的电力系统约束条件,实现新能源与其他电源的优化组合出清。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现货系统包含6000多节点、4500条线路、1800台机组的数学模型,考虑交直流电网混合运行等约束条件超150万个,仍能实现连续30天稳定运行,彰显了技术平台的强大算力支撑。在交易机制设计上,平台通过缩短交易周期、优化限价机制等方式,提升新能源参与市场的灵活性。按照最新政策要求,现货市场加快实现新能源自愿参与日前市场,适当放宽价格限制:申报价格上限参考工商业尖峰电价,下限考虑新能源非市场收益,形成合理的价格浮动区间。中长期市场则实现周、多日、逐日开市,允许交易双方根据新能源出力特点灵活调整合同曲线,有效降低了新能源出力波动带来的交易风险。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进一步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平台推动储能、可调节负荷等灵活资源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交易,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共享机制。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在试运行期间,将电化学储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纳入现货优化出清,并与区域调频市场实现无缝衔接,不仅提升了系统调频能力,还为储能等新型主体提供了市场化收益渠道。这种“源网荷储”协同的市场机制,正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体系。## 挑战与展望:迈向成熟市场体系的进阶之路尽管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在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市场协同层面,国家市场与省域市场的交易规则衔接尚不完善,部分地区仍存在隐性市场壁垒,影响新能源电力的自由流动;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新能源的环境外部性尚未完全纳入定价体系,绿证与电力市场的衔接机制仍需优化;在技术支撑领域,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跨省跨区交易的安全约束计算等技术难题,仍制约着市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面向未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将沿着“机制完善—技术升级—生态构建”的路径持续进化。根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将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域/区域市场协同运行的格局,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的机制基本形成;到2030年,将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最优配置。未来平台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市场化程度持续深化,逐步扩大现货市场覆盖范围,完善新能源参与实时市场的机制;二是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和市场出清效率;三是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推动绿电、绿证与碳市场的协同联动,形成多元化的绿色价值实现机制。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的不断完善,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将迎来更加强劲的动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