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平:国际调解院的意义不止于解决争端本身
坐落于香港湾仔告士打道123号的国际调解院总部,这座昔日殖民时代的警署建筑,如今已成为东方“和合共生”智慧走向全球的象征。
全球首个专门致力于调解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调解院于10月20日在香港举行开业仪式,正式宣告开始运作。这标志着国际争端解决领域迎来了一个全新平台,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法治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院长肖永平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争端解决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是21世纪国际法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01 破局之举: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革新
国际调解院的成立是对现有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困境的直接回应。在当今日益变乱交织的世界,传统争端解决方式日益暴露其局限性。
肖永平指出,现有国际争端解决机制——诉讼和仲裁——面临程序冗长、成本高昂甚至陷入停摆等困境。
国际法院诉讼程序平均耗时3—5年,WTO争端解决程序平均耗时1.5—3年,而投资仲裁平均耗时3—4年。
这些传统机制本质上是对抗性的,强调输赢对错,容易导致当事方关系破裂,裁决执行也常常遇到阻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调解作为一种非对抗性的、合作性解决方案,在中立第三方的协助下,有助于维护和修复国家间关系,实现双赢或多赢。
02 东方智慧:和合共生的全球治理新理念
国际调解院的成立是一次将东方治理智慧成功引入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实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追求平衡与和谐,这在国际争端解决中有极大的用武之地。
肖永平强调,与西方诉讼文化中的“赢家通吃”不同,国际调解院将东方文明中的 “和合共生”智慧融入现代国际法体系。
它不追求判定谁对谁错,而是致力于修复关系、构建共识,实现矛盾的创造性转化。
这种理念起源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汲取了和谐、妥协和道德劝导的儒家价值观。与强调惩罚性正义的西方法律体系不同,中国传统更倾向于和解和恢复性结果。
03 多方共赢:国际调解院的综合价值
对香港而言,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是中央支持香港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重要举措。
肖永平表示,这有利于香港提升国际地位,从“国际仲裁中心”升级为全面的“国际调解之都”,汇聚全球法律人才,强化香港作为东西方法治交汇点的独特角色。
对全球治理而言,国际调解院的规范运作是对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的一次革新。
它增强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包容性和代表性,填补了政府间国际调解机制的制度性空白,为国际法提供了新的实施工具。
肖永平认为,国际调解院“提升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使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多元、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
04 文明进步:从对抗走向和解的范式转变
国际调解院的成功实践,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贡献。纵观历史,人类解决冲突的方式经历了从武力到外交再到法律的转变。
肖永平分析说,这些方式往往以一方胜利、另一方失败告终,积怨深重,循环往复。而国际调解院推动人类争端解决范式从对抗走向和解。
国际调解院还为新兴领域人类共同规则的共创提供了可能。面对人工智能、外太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人类还没有形成共同规则,传统的对抗性机制难以胜任规则的创设。
肖永平指出,国际调解院可以充当规则孵化器,各方可以超越现有法律条文,探索和创设新的行为规范。
从殖民时代的警署到今日促进国际和平的调解院总部,香港湾仔告士打道123号大楼的功能转变,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冲突化解进化史。
正如肖永平所言:“文明的进步,不仅仅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更是冲突化解方式的进化,即从武力征服到法律制裁,再到友好协商与和谐共处。国际调解院,正是这一伟大进化中的一座新灯塔。”
这座新灯塔照亮的不只是当下的争端解决,更是人类共同未来的和谐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