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加速多极化
国际货币体系深陷百年变局,美元份额持续创下新低,多极化浪潮已成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球美元外汇储备占比降至56.32%,连续11个季度低于60%,进一步创下30年来新低。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多次在分析中指出,这一现象难掩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加速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美元储备份额下降不仅源于汇率估值损失,更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美元依赖度的逐步降低。
01 美元失宠
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正悄然改变。
根据IMF披露的全球外汇储备币种构成数据,2025年二季度美元储备份额较上季度下降1.47个百分点,创下30年来新低。
更值得关注的是,到今年一季度末,全球美元储备份额已连续10个季度低于60%,处于1999年有数据以来的低位。
这一趋势并非近期才出现。自2020年四季度美元储备首次跌破60%的关口以来,在总计23个季度中,美元储备份额累计下跌2.72个百分点。
美元地位的下滑是美国自身政策选择与国际社会担忧共同作用的结果。
管涛指出,2025年“受特朗普经济政策的影响,美国多次罕见地出现股债汇‘三杀’”,这直接动摇了美元国际信用。
02 多极格局
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并非简单“去美元化”,而是呈现更加复杂的图景。
根据管涛的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发展不仅表现为外汇储备资产币种多元化的配置,更表现为黄金再货币化。
2022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全球黄金储备与全球黄金外汇储备之比由13.8%升至22.7%,累计升幅达8.9个百分点,占比创1996年底以来新高。
欧洲央行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4年底,全球储备资产(含黄金)中,黄金储备占比20%,仅次于美元的46%,高于欧元的16%,黄金已成为第二大国际储备资产。
在非美元货币中,不同货币的命运也大相径庭。
2022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间,受益最大的储备货币是非传统储备货币的其他货币,其合计份额累计上升1.84个百分点,升幅甚至超过了同期美元储备份额的跌幅。
03 表象与真相
IMF试图淡化美元地位下降的严重性,强调汇率因素几乎贡献了美元储备份额的所有降幅。
管涛指出,这篇振振有词的文章“显然失之偏颇”,因为它只是片面强调了汇率估值效应对美元储备份额的拖累,却选择性忽视了资产价格重估对美元储备份额的利好。
更为关键的是,剔除资产价格变动引发的非交易调整后,官方外资买卖美国长期证券的情况不容乐观。
2025年二季度,不含国际组织的官方外资净买入美国长期证券51亿美元,环比回落94.4%,且远低于2023年二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季均净买入183亿美元的水平。
其中,美债由上季净买入1383亿美元转为净卖出66亿美元,这一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04 数字货币挑战
在传统货币格局重塑的同时,新型数字货币也正在发展。
管涛在谈及稳定币时表示,“稳定币不是美元救星,也难改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现状”。
这一判断揭示了技术革新无法解决美元本质问题的现实。
美元面临的挑战源于其自身政策可信度的削弱和国际社会的信任滑坡,单纯的货币形态创新无法扭转这一趋势。
05 历史镜鉴
货币国际化的历程充满坎坷,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管涛曾撰文指出,“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够指导正确的实践;而错误的理论,则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实践”。
他回顾了日元国际化的教训:1980年代日本为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采取了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支持欧洲日元离岸市场发展等措施。
但这加大了资本流入的压力,助长了资产泡沫。随着19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日元国际化一落千丈。
管涛强调,货币国际化应该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强势的经济造就强势的货币。只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本币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
06 人民币国际化
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进程中,人民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管涛的研究,过去十年,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下,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逐步提高。
从政策角度来看,人民币完成了从非国际化货币向国际化货币的转变。
2003年年底启动香港银行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试点,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管涛也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相对于中国在全球的经贸地位而言仍显不足。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多措并举,包括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等。
美元储备份额的下降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的退却,更是国际货币体系深层次变革的体现。黄金作为传统的价值储藏手段,其地位的回升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主权信用货币的担忧。
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趋势已然确立,且正在加速。
无论是新兴货币的崛起,还是黄金的回归,都预示着国际货币体系将更加分散、更加均衡。
这一过程可能漫长而曲折,但方向已经明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