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刀尖技艺——云南普洱绝版木刻
云南普洱的那柯里村,一位农民手握刻刀,在全神贯注地雕刻一块木版,他的指尖沾着油墨,身旁堆放着几近完成的版画作品。
在云南普洱,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绝版木刻,正以其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技法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这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艺术形式,仅在一块木板上通过边刻边印、逐版递减的方式完成多色套印。
当最后一色印制完成后,原版也随之毁弃,无法再版,因而被称为“绝版”。
01 起源:从节省板材到艺术创新
绝版木刻,这一听起来略带悲壮色彩的艺术形式,最初竟源于艺术家们为了节省板材的朴素愿望。
云南艺术学院叶公贤在其著作《版画基础》中解释:“原版套色法:同一块板,完成几次套色,先最大面积的淡色版,印出来。
就在这块版上刻次深的色版,套印出来。再在原版上继续刻作,继续印就成了三套色的作品了。”
这种方法优点是省板,缺点则是作品完成时原版已毁,成了绝版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普洱绝版木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当代艺术流派。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绝版木刻在技术上的创新,引起了中外艺术界的密切关注。
02 特点:色彩浓郁的“减法”艺术
与传统的套色木刻不同,绝版木刻的创作过程是一场不可逆的旅程。
传统套色木刻每种颜色都需要单独刻一块版,而绝版木刻则是将所有色版集中在一块版上。
艺术家们先在木板上刻出最浅的色版,上色印刷后,再在同一块木板上刻出更深的颜色,再次印刷,如此反复。
每印一次颜色,就要毁掉一部分已有的版面,前面的画面随之消失,后续的创作无法修改重来。
这种创作过程也是自然毁版的过程,一块版可以拓印的作品数量有限。这种技法创作出的作品色彩浓郁饱满,层次感强。
03 传承:从专业艺术家到农民画家
在普洱那柯里村,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是: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可以画绝版木刻。
这个村子成为了农民画家的培育基地,被誉为“中国农民绝版木刻第一村”。
自2018年起,普洱为让当地农民在迅速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中获益,连续举办绝版木刻农民版画培训班,对超过百名热爱艺术的农民进行培训。
培训期间,政府对农民学员提供免费食宿、工具材料、培训资料等。
那柯里村村民张宏雷分享了他的感受:“我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了,以前的话比较单一,晚上我们这里没有更多的文化生活,现在有空的话就过来画室里面走走看看,自己动手作作画。”
04 题材:多元民族文化的视觉交响
普洱绝版木刻深深植根于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农民画家的刻刀下,苍凉的山脊,神秘的雨林,黄昏的残阳,质朴的山民,森林传来的笛声等,一切的风光都被阳刚有力的线条及瑰丽斑斓的色彩表现出来。
这些作品并不追求写实效果,更不追求摄影技术式的现实主义。无论题材是风景、人物或动物,追求的是其精神世界的表现。
在李绍湖创作的《远去的马帮》中,成群结队的马匹井然有序地走在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
徐培英创作的《年味》则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日常,临近春节,大家起了个大早,拉牛赶羊,准备宰了过个好年。
05 价值:艺术与经济的双重收益
普洱绝版木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成为了当地居民增收致富的途径。
村民们利用农忙闲暇时间在基地创作作品,“我们差不多两个月完成1幅,一年可以完成6幅,一版印10张作品,也就是60张作品,每张作品卖200元钱左右,可以增加1.2万元收入”。
除了把木刻卖给游客外,部分村民还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家,能够以每平方米300元左右的价格,为当地有需求的村庄、商铺、饭店等绘制墙画。
普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绝版木刻农民版画培训中心教师施晓明表示:“我们普洱学院这个基地来到这里,也是对那柯里文化,绝版木刻宣传的一个窗口,增加了那柯里文化的氛围,让更多老百姓、外来游客更能够了解普洱绝版木刻。”
06 发展:从普洱走向世界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普洱绝版木刻已经成为中国版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1984年以来,普洱艺术家多次获得国家级美术展览的金、银、铜奖和优秀奖,为中国版画的发展和中国当代艺术史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普洱绝版木刻的发展与繁荣,引起了国外许多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关注。
普洱绝版木刻艺术家频频被邀请到海外讲学和举办作品展览,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普洱绝版木刻作品还受到国内外各类美术馆和博物馆以及收藏家的青睐。普洱绝版木刻在艺术市场上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普洱市美术馆的展厅里,一幅幅绝版木刻作品静静地讲述着茶马古道的往事。斑驳的色彩间,仿佛能听到马帮的铃声回荡在苍凉的山脊。
这种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形式,如今不仅登入了艺术殿堂,也走进了普通农民的生活。
正如绝版木刻本身不可复制的特性一样,在普洱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见证着时代变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