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双河洞大熊猫化石数量居全球之冠
亚洲第一长洞再次揭开史前奥秘,52具大熊貓化石讲述远古生态传奇。
近日,贵州绥阳双河洞第24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成果发布会在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举行。科考队在本次探测中新发现6具大熊猫化石,使双河洞的大熊猫化石总量达到52具,成为全球发现大熊猫化石数量最多的地方。
双河洞的探测长度已刷新至439.7公里,继续稳居世界第三长洞、亚洲第一长洞的地位,其纵深仍保持中国第三。
01 亚洲第一长洞的新发现
贵州绥阳双河洞的科考工作已进行至第24次,每次探测都在不断拓展人类对这一巨大地下世界的认知。
10月24日,科考团队在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除了新发现的6具大熊猫化石外,双河洞的探测长度已达439.7公里,这一数字再次巩固了其作为亚洲第一长洞、世界第三长洞的地位。
这一庞大的洞穴系统不仅规模惊人,更保存了丰富的古生物遗存,为研究古代生态系统提供了珍贵资料。
02 古生物宝库的丰富遗存
双河洞此次科考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不仅数量可观,种类也颇为丰富。
科考专家在双河溶洞群中发现了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遗存的新个体。
除大熊猫外,还找到剑齿象个体1具、犀牛个体2具、鬣羚个体7具。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科学考察发现了4具较为完整的羚牛个体,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这些发现为研究该地区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演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03 远古人类活动的证据
科考专家还在双河洞一处竖井中集中发现了大量具有明显人为扰动痕迹的骨骼遗存。
这些骨骼经实验室分析确证为“烧骨”,其年代可追溯至约1400年前。
烧骨的发现表明,双河洞区域在千年以前就曾有人类活动,他们可能在此栖息,利用火并烹煮食物。
这一发现为研究该地区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将人类在该区域活动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化。
04 地质奇观的科学价值
双河洞的地质特征同样令人惊叹。
在尚未连通的北部洞穴系统中,科考队员新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石膏与天青石沉积洞道。
这一发现表明次生硫酸盐矿物在双河洞区域广泛分布。
科学家指出,这一地质特征暗示硫酸作用对巨型白云岩洞系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洞穴形成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双河洞的演化历史,也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理论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双河洞作为地质奇观,其价值远超旅游景观。
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地下博物馆,保存着52具大熊猫化石——这一数字让它成为全球大熊猫化石数量最多的地方。
随着探测长度不断刷新,已达439.7公里的双河洞还将继续延伸。
每一次科考都是对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重新发现,那些深藏洞中的古生物化石,正静静等待着向我们诉说更多的史前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