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融”字牌让惠民演出更火爆》
“融”入多元文化元素
传统与现代融合
在惠民演出的节目编排上,可以将传统的戏曲、曲艺形式与现代音乐、舞蹈元素相结合。例如,把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的旋律相融合,创造出既有京剧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听觉习惯的新曲目。像李玉刚的表演,他将京剧旦角的演唱方式融入到流行歌曲演唱中,在惠民演出中采用这种创新形式,既能吸引年轻观众对传统京剧的关注,又能给传统戏曲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传统的民间舞蹈,如秧歌,可以融入现代街舞的动作元素。在保留秧歌欢快节奏和特色道具的基础上,加入街舞的Breaking、Popping等动作元素,让表演更具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审美需求。
本土与外来文化融合
各地在举办惠民演出时,可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的结合点。以沿海城市为例,当地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在惠民演出中可以将本土的渔家文化元素,如渔家号子、船灯舞等,与国外的海洋主题音乐(如《蓝色多瑙河》中对河流的描绘与海洋文化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相融合。通过重新编曲,用本地的乐器演奏外来音乐,同时结合本土舞蹈和外来舞蹈的表现形式,打造独特的舞台效果。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流行的外来文化进行融合。比如,将苗族的银饰文化、刺绣文化等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的时尚走秀中,搭配具有国际时尚感的音乐,在惠民演出中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时尚魅力,同时也能让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创新。
“融”合多种宣传渠道
线上线下宣传联动
在线下方面,在社区、学校、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张贴惠民演出的海报。海报设计要突出演出的亮点,如明星嘉宾、特色节目等。同时,可以在公交站台、地铁站等公共交通设施处设置宣传展板,详细介绍演出的时间、地点、节目单等信息。
在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创建演出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账号,定期发布演出的排练花絮、演员专访、节目预告等内容。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精彩的节目片段,吸引网友关注并转发。还可以与本地的网络大V、网红合作,让他们帮忙宣传惠民演出,扩大演出的影响力。
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互动活动。例如,在线下宣传点设置二维码,观众扫码可以参与线上的惠民演出相关话题讨论、抽奖等活动,奖品可以是演出门票、演员签名照等,提高观众对惠民演出的参与度和期待值。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依然具有广泛的受众。在报纸上刊登惠民演出的整版广告和深度报道,介绍演出的艺术价值、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意义等。电视台可以制作专题节目,对惠民演出的筹备过程、参演演员等进行报道,并播出部分精彩节目片段作为预热。广播电台可以通过访谈节目,邀请演出的组织者、演员与听众互动,介绍演出的相关情况。
新媒体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外,还可以利用直播平台。在惠民演出前进行直播,带观众走进排练现场,与演员互动,解答观众关于演出的疑问。演出当天也可以进行网络直播,让无法到现场的观众能够在线观看,扩大演出的观众覆盖面。同时,通过弹幕互动等方式,增强观众的观看体验。
“融”入群众参与
群众创作与专业表演融合
在惠民演出的节目策划中,可以设置专门的群众创作节目板块。例如,开展歌词创作、舞蹈编排等征集活动,鼓励群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作品。然后由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对这些群众创作的作品进行润色、编曲、编排等专业加工。
在演出时,让群众创作者与专业演员共同登台表演。这样不仅能让群众的创意和才华得到展示,还能拉近专业文艺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比如,在一场以社区为主题的惠民演出中,社区居民创作的关于邻里关系的诗歌,经过专业朗诵演员的演绎,会更具感染力,同时也能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
群众互动融入演出过程
在惠民演出中设置互动环节。例如,在音乐表演中,邀请观众上台与歌手一起合唱经典歌曲。对于舞蹈表演,可以在表演结束后,邀请观众上台学习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在戏曲表演中,开展戏曲知识问答,向观众赠送与戏曲相关的小礼品,如脸谱书签、戏曲人偶等。
建立观众反馈机制,在演出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收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观众的反馈,对后续的惠民演出进行改进,如调整节目类型、演出时长等,让惠民演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