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影响,既存在积极意义,也带来了一些潜在挑战。高校可通过加强网络思政建设、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等对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降低负面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积极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网络情绪的内核驱动力是正义观念、权利意识和民族感情等,其理性传播能驱动人们关注和反思社会问题。大学生受网络情绪影响,是其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反复确证与巩固,表明他们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流价值的坚定捍卫者。促进师生交流:单向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常面临困境,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网络情绪,让学生感知到老师与自己关注同一件事且有相似情绪反应,可打破师生沟通壁垒,为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启“话匣子”。推动核心价值观践行:网络情绪激发的大学生道德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可通过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相关事件,能让学生感受违背核心价值观的不良后果,还可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中找问题,投入社会实践,提高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消极影响侵蚀理想信念:网络情绪常伴有“非黑即白”式的立场纷争,大学生容易掉入以偏概全的陷阱,把社会问题简单归咎于对立面,进而对社会进步产生悲观情绪,侵蚀自身的理想信念。模糊道德取向:在网络匿名机制保护下,大学生易与网友产生共鸣。即使是导向正确的网络情绪,也可能释放过激信号,让一些大学生义愤填膺,过度共情从而模糊道德取向。诱发心理问题:大学生面对网络碎片信息时易冲动,等待真相还原时会焦虑,争论是非对错时可能偏执,还可能出现信息沉迷、社交回避等情况,持续的情绪波动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 应对对策加强网络思政建设: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建设,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通过丰富网络思政内容、创新网络思政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讲座,教导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真伪,提高信息筛选能力,让学生学会理性看待网络情绪,不被虚假信息和极端情绪左右。组织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线下交流和情感释放的平台,减少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缓解网络情绪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情绪宣泄疏导: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情绪宣泄和疏导机制,如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开通网络情绪倾诉平台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防范因网络情绪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