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25年夏季用电高峰,我国通过新能源发电扩容、电网升级改造和储能技术应用等多维度举措,构建起立体化电力保供体系。以下是具体实践与成效: 一、新能源发电成为保供主力,分布式能源精准补位截至2025年6月,全国新能源装机突破16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41%,成为第一大电源。在江苏,溧阳中关村创智园通过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与微电网结合,实现园区95%的电力自给,高峰时段减少大电网供电需求近三分之一。广东则依托全国领先的海上风电基地,阳江三山岛±500千伏柔直输电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大湾区输送绿电超100亿千瓦时。新能源消纳机制持续优化。广东推动77家新能源场站(590万千瓦)参与现货市场结算,通过“报量报价”机制提升市场调节能力。同时,分布式光伏绿电交易规模扩大,如粤泷发电公司屋面光伏项目通过事后交易机制,实现绿色环境价值全量变现,单月增收近1300元。 二、电网升级构建坚强网架,跨区互济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电网2025年投产140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新增输电能力超4000万千瓦。特高压工程发挥关键作用:陇电入鲁、疆电入渝等项目投运后,上半年跨省跨区交易电量达67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2%。柔性直流技术加速应用,广州天河棠下柔直背靠背工程投产后,核心区域供电能力提升70万千瓦,为超大城市电网稳定提供新范式。配电网改造同步推进。江苏通过新型储能集中调用,5分钟内释放700万千瓦电力,可满足4500万户居民用电需求;广东完成4884条频繁停电线路治理,珠三角地区城中村配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57%。 三、储能与需求响应形成调节闭环,毫秒级响应化解峰值压力新型储能规模快速扩张,全国装机超9100万千瓦,是5年前的24倍。江苏江北储能电站通过“两充两放”模式,单日放电量超160万千瓦时,响应速度达毫秒级。广东宝塘储能站等6座电网侧储能电站,在负荷尖峰时段实时平抑波动,助力广州、深圳电网负荷分别突破2248.9万千瓦和2208.7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创新应用。广东虚拟电厂平台整合5900座充换电站,引导5万辆次电动汽车参与车网互动(V2G),试点中晚高峰放电4万度。工业用户通过错峰生产降低午间负荷15%,某化工园区年节约电费超200万元。 四、区域实践:广东的立体化保供样本1. 电源结构优化:广东能源集团构建“火电托底+新能源增量+储能调峰”体系,上半年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21.46%,光伏发电量同比激增90.61%。通过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机组等效可用系数达98.5%,顶峰日发电能力超6亿千瓦时。2. 电网韧性增强:广州投运110千伏滘心变电站和220千伏厚瑞甲乙线增容工程,分别为数字经济片区新增6.3万千伏安供电能力、提升中心城区输电能力52%。南方电网在粤投资超千亿元,推动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千万千瓦级抽蓄集群。3. 极端天气应对:针对台风等风险,广东建立“煤场+港口+供应商”三级储备体系,电煤库存超600万吨,动态可用天数44天。同时,通过数字化监测平台预判设备状态异常33次,提前消除缺陷隐患14个。 五、数据印证:保供体系成效显著负荷增长:江苏、广东等地负荷同比增幅超5%,但未出现拉闸限电。新能源贡献: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26%,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替代标准煤约1.2亿吨。电网效率:全国跨区输电能力达2.9亿千瓦,特高压通道利用率提升至92%。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保障了今夏电力安全,更标志着我国电力系统正从“高碳刚性”向“低碳柔性”转型。未来随着虚拟电厂、氢能储能等新技术应用,能源保供将向智能化、互动化方向持续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