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味运动会: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农耕文化新表达当高校运动会不再局限于跑道与沙坑,而是变身农耕场景的"竞技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9月23日,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强体铸魂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主题体育健身竞赛,将夹花生、扛担子等充满农耕气息的项目搬进了校园运动场,用创意十足的方式让年轻学子触摸农耕文明的脉搏。## 农耕元素的体育化转译这场农味运动会的精髓,在于将传统农耕劳作场景巧妙转化为兼具竞技性与趣味性的体育项目。组委会精心设计的五个特色项目,每一个都暗含农耕智慧的现代演绎。"巧夹花生乐开颜"要求参赛者用筷子精准夹取散落的花生,考验手部精细动作与专注力,让人联想到农民筛选种子的细致;"肩负重任勇向前"则模拟了田间搬运粮食的场景,选手们肩扛重物奔跑,既锻炼力量与平衡感,又重现了丰收时节的忙碌景象。其他项目同样匠心独运。"瓜果连连喜飘香"将瓜果采摘转化为接力竞赛,"沙包掷准争先锋"融入了农事活动中瞄准投掷的动作要素,而"绳彩飞扬促和美"则通过集体跳绳展现协作精神,隐喻农耕生产中邻里互助的传统。这些项目所用道具均以农作物或农用工具为原型,让学生在运动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农耕文化符号。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农味运动会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24年,该校就曾举办过类似活动,吸引1400余人参与,并在同年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大赛时斩获佳绩,其中"巧夹花生"项目荣获一等奖,"瓜果连连"项目获得二等奖,充分证明了这种特色活动的可行性与影响力。## 文化传承与育人价值的双重实现作为一所坚持"农校姓农、兴农为农"办学定位的院校,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这场运动会,构建了农耕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在"肩负重任勇向前"的竞赛现场,参赛学生小张的话颇具代表性:"扛着沉甸甸的'粮食'奔跑时,突然理解了课本里'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情感共鸣,远比课堂说教更为深刻。学校智能制造学院负责人表示,此类活动让农耕文化的根基扎得更深沉,也让"强体铸魂"的信念立得更坚定。通过将体育竞技与农耕体验相结合,学院实现了多重育人目标:在体能锻炼层面,多样化的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力量、协调性与耐力;在文化传承层面,让年轻一代了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价值塑造层面,培养学生对"三农"事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这种育人模式已形成良性循环。据了解,该校通过持续举办农味运动会、丰收节主题活动等,逐步构建起特色育人体系。参与过全国赛事的学生小李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他坦言:"运动会上的农耕体验让我发现了农业的魅力,也坚定了我服务乡村的决心。"## 职业教育与民俗文化的创新融合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农味运动会,折射出当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与传统校运会相比,这类特色活动打破了体育与专业教育、文化传承的壁垒,形成了"体育搭台、文化唱戏、育人铸魂"的特色模式。在广西的高校中,类似的文化创新实践并不鲜见。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曾举办包含"摸鱼大赛""簸箕画大赛"的农趣运动会,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则将壮族"蚂拐捉害虫"等民俗改编为体育项目。这些探索共同构成了广西高校文化育人的多元图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农味运动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深度绑定。通过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活动,学院正在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搭建实践平台。当学生们在运动会中体会到农耕劳作的艰辛与智慧,这种情感体验将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为未来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这场充满泥土气息的运动会,以其独特的创意证明:传统文化的传承无需固守陈规,职业教育的创新亦可扎根大地。在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运动场上,夹起的是花生,扛起的是责任,跑出的是新时代青年与农耕文明的情感联结,更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坚定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