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断2024年全国财政运行是否可实现收支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有利因素
经济持续发展的带动
如果2024年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上升,企业盈利状况改善,居民收入增加。这将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例如,随着企业效益好转,企业所得税会相应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税收收入也有望增长。
税收征管能力增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征管效率。到2024年,这种征管能力的提升将继续发挥作用,减少税收流失,使应征税款能够足额入库,增加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潜力
政府持续推进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从注重规模向注重效益转变。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加强对重点领域如民生、科技、环保等支出的绩效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收支平衡压力。例如,在民生领域,通过精准识别受益对象、整合补贴项目等方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挑战因素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紧张等因素可能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企业的海外投资收益。如果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我国出口企业面临订单减少的情况,会影响相关税收收入,如关税、出口退税后的企业增值税等,从而对财政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推进
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可能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虽然从长远看有助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但在短期内会减少财政收入。例如,降低企业增值税税率、减免小微企业税费等政策会直接减少税收收入。
刚性支出压力
一些财政支出项目具有较强的刚性,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支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对医疗卫生和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需求不断增长。例如,养老金的支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增加,财政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以保障养老体系的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虽然存在多种有利于实现2024年全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因素,但也面临不少挑战,最终能否实现收支平衡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动态博弈和政策的灵活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