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1.9%至80亿元,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产品结构失衡、价格战冲击、费用激增三大因素叠加,具体表现为: 一、产品结构失衡:低毛利车型占比攀升1. 销量主力L6拉低盈利水平 2024年推出的理想L6(起售价24.98万元)全年销量19.2万辆,占总销量的38.4%。该车型定位25万元以下市场,单车毛利率显著低于30万元以上的L7/L8/L9系列。财报显示,全年车辆均价从2023年的32万元降至28万元,直接导致车辆毛利率下滑2.4个百分点至19.1%。若剔除L6的影响,理想汽车的整体毛利率将提升约3个百分点。2. 纯电车型MEGA出师不利 首款纯电车型MEGA(售价52.98万-55.98万元)全年仅售出1.1万辆,远未达月销过万的预期。该车型研发投入超50亿元,但销量占比不足2%,导致高成本难以摊薄。更严重的是,MEGA滞销引发库存积压,2024年一季度存货金额从68.7亿元激增至121.6亿元,存在潜在减值风险。 二、价格战冲击:被迫降价压缩利润空间1. 行业内卷下的被动应对 2024年华为“鸿蒙智行”通过问界M9(46.98万-56.98万元)、智界S7(25万-30万元)等车型强势切入市场,其鸿蒙座舱和ADS 3.0智驾系统形成技术壁垒。为应对竞争,理想在2024年4月对L7/L8/L9全系降价1.8万-2万元,MEGA降价3万元。这一策略虽稳定了销量(全年交付50.05万辆,同比增长33%),但单车均价同比下降12.5%,直接减少收入约65亿元。2. 价格战导致毛利率承压 2024年四季度单车毛利率降至19.8%,较2023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尽管碳酸锂价格同比下跌65%(均价9万元/吨),但芯片、铝材等其他原材料成本未同步下降,叠加L6低毛利车型占比提升,成本下降的红利被完全抵消。 三、费用激增:管理与研发投入吞噬利润1. 管理费用大幅攀升 2024年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达122亿元,同比激增25.2%。其中,CEO李想的绩效奖励(股份薪酬超5.93亿元)、员工数量增加(同比增长30%)及销售网络扩张(新增门店142家)是主因。若剔除一次性股权激励费用,管理费用增速仍高达18%,显著高于营收增速。2.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 全年研发费用111亿元,同比增长4.6%,重点投向纯电平台、智能驾驶等领域。尽管研发强度(营收占比7.7%)低于蔚来(10.3%)和小鹏(9.1%),但绝对金额已超行业平均水平。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在2024年集中显现,导致净利润进一步承压。 四、政策退坡与外部环境恶化1. 补贴退坡直接影响利润 2024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额度从3万元降至1.5万元,且补贴门槛提高(纯电续航≥400km)。理想L6因续航未达标无法享受全额补贴,导致单车利润减少约3000元,全年合计影响利润超5.7亿元。2. 海外市场拓展遇阻 受欧盟反补贴调查影响,理想汽车暂缓欧洲市场布局,转向中亚平行出口。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且平行出口毛利率仅8%,远低于国内市场的20%。 未来挑战:纯电转型与竞争加剧1. 纯电车型需快速突破 2025年计划推出的i8和i6(售价25万-40万元)将承担销量增长重任,但需直面问界M8、小鹏X9等竞品冲击。若i系列毛利率无法维持在18%以上,盈利压力将持续存在。2. 智能化投入需见成效 华为ADS 3.0已实现“端到端”智驾,而理想NOA仍依赖高精地图,技术差距可能削弱产品溢价。2025年计划投入130亿元研发费用,若无法在智驾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高投入将难以转化为利润。综上,理想汽车净利润下滑是产品结构、价格战、费用激增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短期需通过产品升级(如i系列)和成本管控缓解压力,长期则需在纯电技术和智能化领域突破,方能在“智能战”中重建护城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