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觊觎公海矿产多年,如今急于推动开采,主要是出于保障资源供应、获取经济利益、强化地缘政治优势等多方面的考量,具体如下:保障关键矿产资源供应:公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多金属结核中富含铜、钴、镍、锌和锰等,这些都是制造电脑芯片、电池等绿色高新技术产品必需的原材料。美国强化关键矿产意识始于特朗普第一任期,其希望通过开采公海矿产,摆脱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确保关键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保障本国制造业、军工业的发展。获取巨大经济利益:据白宫估计,深海采矿可以在10年内为美国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和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此外,国际金属市场长期受伦敦金属交易所主导,若美国掌控深海矿产产能,可通过“资源—金融”联动重塑定价机制,增强其在国际金属市场的话语权,为新能源时代的经济霸权奠基。服务地缘政治战略:从地缘政治层面来看,美国将中国视为深海采矿的竞争对手,试图通过获取深海镍、钴等关键矿产,减少对中国稀土及其他战略矿产的依赖,增强本国供应链安全,以防范未来可能的冲突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同时,美国可借民用采矿项目掩护,强化对太平洋、大西洋海底地形的情报掌控,服务于“印太战略”,还能借此拉拢盟友形成资源联盟,巩固其在全球的地缘政治优势。抢占行业发展先机:深海采矿需克服极端环境下的技术难题,目前全球仅有少数国家具备商业化试采能力。美国虽有大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参与勘探,但技术商业化进程缓慢。此次美国通过政策激励加速审批,旨在弥补技术转化短板,抢占深海采矿产业链高地。此外,国际海底管理局尚未通过深海采矿法规,但已明确“先到先审”的申请原则,美国试图绕开国际监管框架,主导未来技术规则话语权。受利益集团推动:美国企业界认为,绕过国际海底管理局审查可缩短审批周期,加速资本回报,因此通过政治献金与游说推动行政令出台。例如加拿大金属公司(TMC)为打开太平洋底采矿的大门,自2021年以来已花费68万美元在华盛顿游说,促使美国议员关注深海采矿计划,进而推动政府采取相关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