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畜牧总站在青海省海晏县、湟源县举办了牦牛增草节粮养殖技术观摩活动,这一活动是农业农村部推进养殖业节粮行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活动聚焦牦牛养殖关键技术突破,通过实地观摩与专家研讨,探索高寒牧区草畜平衡与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一、技术创新:破解草畜矛盾的核心密码此次观摩的核心技术——豆禾饲草混播混贮技术,通过燕麦与豌豆的科学配比,实现了饲草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在湟源县示范基地,混播饲草每亩鲜草产量达3.6吨,较单播燕麦提高12%,粗蛋白含量从8.7%跃升至13%,接近优质苜蓿水平。这种技术不仅解决了燕麦连作导致的地力退化问题,更通过豆科植物固氮特性减少20%化肥用量,实现"以草代粮"的生态效益。配套的牦牛增草节粮养殖模式则重构了传统饲养体系。通过优化精粗饲料配比(粗饲料占比从30%提升至60%以上),牦牛出栏时间缩短10-15天,同时减少豆粕等精料消耗20%,每头牦牛养殖成本降低约200元。更值得关注的是,牲畜粪便经快速堆肥技术处理后直接还田,形成"畜-粪-草"的闭环循环,既减少污染又提升土壤肥力。 二、生态效益:高原草场的绿色救赎在海晏县观摩现场,应用该技术的草场植被覆盖度提高15%,植物平均株高增加31.9%,相当于每亩人工草地可替代18亩天然草原的载畜量。这种转变使牦牛冬季舍饲率从61.7%提升至66.5%,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场超载压力。在湟源县,通过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种植的苜蓿,出苗率从不足20%提升至90%,不仅实现盐碱地改良(pH值从8.6降至8.2),更使轮作小麦亩产从249.7公斤增至446.7公斤,创造了"种草改土、以草养粮"的生态奇迹。这种技术创新让退化草场逐步恢复生机,为三江源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产业升级:从传统放牧到现代牧业的跨越青海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正通过"飞地种草""异地借牧"等模式突破资源瓶颈。目前全省人工种草面积稳定在220万亩以上,鲜草年产量超500万吨,支撑起高原草食畜牧业的半壁江山。此次活动展示的牦牛舍饲精准营养调控技术,使示范户牦牛日增重提高至302克,出栏周期缩短15天,配合"专家+基地+技术员+示范户"的推广机制,已带动湟源县66.5%的牦牛实现冬季舍饲。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的重构。通过"粮改饲"和草畜一体化模式,青海正打造从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到畜产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例如,混播饲草经青贮加工后,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四川、甘肃等地,每吨售价较干草提升30%。 四、政策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青海省近年出台的《饲草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6年建成10个标准化饲草种植基地,推动草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此次观摩活动中展示的"7+5"养殖模式(7个月放牧+5个月舍饲),正是共和、泽库等国家级试点县探索的成果,这种模式既保留传统放牧优势,又通过舍饲期精准补饲提升生产效率。政策支持还体现在金融创新层面。青海省推出的"活畜贷"业务,以牦牛存栏量为抵押发放贷款,解决了牧民发展舍饲养殖的资金瓶颈。同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草场入股、按股分红等机制,已带动超10万户牧民参与产业升级。 五、未来展望:从技术示范到全域推广全国畜牧总站计划从2026年起将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扩展至全流域9省区,青海的技术模式将成为重要参考。当前,湟源县已组建百人技术服务团队,通过"联点包干"机制推动技术下沉;海晏县则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草畜动态监测系统,实现草场载畜量、饲草储备量的实时调控。这种"技术+政策+市场"的三维驱动,正在重塑高寒牧区的产业格局。正如中国农科院专家在活动中指出:"青海经验证明,通过科技赋能,完全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牦牛产业从'靠天养畜'到'科技养畜'的质变。"此次观摩活动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理念革新的实践课堂。当混播草场的绿浪在高原起伏,当舍饲牦牛的膘情印证技术价值,青海正以科技为笔,在三江源书写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赢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