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为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具体如下:构建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对外交通:持续深化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一步畅通“轨道上的京津冀”,持续推进铁路列车多点停靠,加快区域快线平谷线建设。提升路网联通水平,力争实现承平高速、京平高速改扩建等建成通车,加快108新线高速、国道335等跨界道路建设。 优化市内交通:开通17号线剩余段、6号线南延等2条(段)线路和8号线大红门站;加快国贸站换乘通道改造,持续周末常态延时运营、重点时期延时或提早运营。实现京密快速路、北清路快速化改造、通马路改扩建通车,打通黄渠南街等40条以上“断头路”,建成20条次支路,完成15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提升绿色出行比例:2025年,北京将加快构建综合立体的对外交通网络和多网融合的市内交通体系,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6.5%。推动交通融合发展: 推进站城融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北京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工作意见》,针对新开轨道站点及出入口,提前启动接驳道路、公交车站等接驳设施建设,实现与轨道车站同步建成、验收和投入使用。实施轨道交通微中心建设,相关区各选取至少1个持续推进。 促进轨道公交融合:建立轨道公交融合指标体系,重点围绕新开轨道交通车站和50个重点车站优化公交接驳线路90条以上,将全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地面公交站点占比由88%提高到90%。选取1-2条与轨道交通并行地面公交线路,试点公交轨道应急联动运输。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枢纽建设: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开通运营望京西、通马路、环球影城北等3个综合交通枢纽,在客运枢纽场站融合扩展邮政快递等功能。 优化慢行系统:保障非机动车路权,增设独立非机动车道11.36公里,拓宽非机动车道11.02公里,实施6个慢行示范街道建设。 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整治1000处盲道、缘石坡道,升级300处盲人音响信号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周边2座城市人行天桥增设无障碍设施,完成500辆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更新,打造30条地面公交敬老爱老线路,更新200辆无障碍出租车。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进智慧信控应用,全市信号灯联网总数达7000处,绿波道路达350条,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600平方公里区域内信号灯配时动态优化,出台交通行业自动驾驶应用场景配套管理政策、标准规范。加强交通秩序治理:完成30项市级疏堵工程,聚焦拥堵点位和区域治理,完成新街口东街、青年路路口等6处区级堵点治理,推进金融街、CBD等17处重点区域治理,围绕161处重点路口,深化路口交通秩序环境专项治理。开展非机动车行驶和停放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地铁站点、“学医景商”等区域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整治,加大禁停区内非机动车违停行为查处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