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上午,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47批护航编队执行任务。这一常态化军事行动,既是中国海军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的重要实践,也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 编队构成与能力配置第48批护航编队延续“一驱一护一补”的经典配置,3艘舰艇均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各有明确职能分工:导弹驱逐舰唐山舰(舷号122):作为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的首艘加长型052D,首次执行护航任务。该舰承担远程防护与编队指挥核心职能,凭借先进的雷达系统和武器配置,可实现对空中、海面目标的远距离探测与打击,为编队构建外层防御圈。导弹护卫舰大庆舰(舷号576):第二次参与护航,是全军首艘升级拖曳声呐系统并换装1130近防炮的054A护卫舰。其优势在于近距离快速反应,负责可疑目标驱离、近距离护航等任务,可灵活应对海盗快艇突袭等突发情况。综合补给舰太湖舰(舷号889):第5次执行护航任务,作为903A型首舰,承担编队燃料、弹药、生活物资的补给重任。依托该舰,编队可在远海持续作业更长时间,减少对港口补给的依赖,这也是中国海军远海部署能力的重要保障。此外,编队携带2架舰载直升机及数十名特战队员,具备空中侦察、快速投送、登舰处置等多维度任务能力。出航前,编队完成了武器系统测试、海上自救、医疗救助等实战化训练,重点演练了可疑船只处置、登舰检查等科目,确保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响应。 任务背景与核心挑战亚丁湾及索马里海域地处红海与印度洋交汇处,是国际航运的关键通道,全球约1/4的海运贸易需经此海域。当前该区域的安全威胁呈现复合型特点:传统海盗威胁卷土重来:2023年末至2024年初,索马里海盗活动明显抬头,印度海军曾于2024年3月成功解救被劫持的货船“Ruen”,显示海盗仍在寻找作案机会。尤其在大国海军注意力被红海局势分散时,海盗趁虚而入的风险上升。地区冲突外溢风险:自2023年11月起,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曼德海峡频繁袭击商船,导致航运公司被迫绕路好望角,运输成本增加30%以上。亚丁湾紧邻冲突区域,需防范导弹、无人机等新型威胁。多国协同复杂性:各国海军在该海域巡航时需保持密切通信,避免误判。中国编队需与多国舰艇共享情报、协同处置突发情况,例如按“就近原则”响应警报,或为外国籍商船提供护航。 任务意义与国际影响中国海军自2008年12月启动亚丁湾护航行动以来,已连续派出48批编队,累计安全护送中外船舶7000多艘次,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此次第48批编队的行动,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保障经济通道安全:中国的石油、粮食、电子产品零部件等重要物资依赖该航线运输。护航行动可降低航运风险与保险成本,间接维护国内企业与消费者利益。践行大国责任:中国海军护航行动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多次为外国商船提供保护。2009年,国际海事组织授予中国护航编队“航运和人类特别服务奖”;部分外国商船甚至愿意等待数天,只为跟随中国军舰航行。推动远海能力建设:依托2017年启用的吉布提保障基地,编队可实现人员轮换、物资补给的高效衔接,标志着中国海军远海部署从“阶段性任务”向“常态化存在”的转变。 交接机制与行动展望此次任务交接将在海上完成,第48批编队将与第47批编队进行情报共享、航线信息交接,必要时开展联合护航演练,确保任务无缝衔接。按照惯例,编队将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约330天的任务,期间将开展护航、海上巡逻、应急救援等多样化行动。从首批编队到第48批,亚丁湾上的中国海军身影,不仅见证了人民海军远海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更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维护全球海上公共安全所作出的持续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