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地区陆续出现定点零售药店对医保与非医保患者实行“阴阳价格”的现象,即相同药品销售给医保患者的价格高于非参保患者。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医保局已出台多项措施开展整治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问题背景与危害典型案例:重庆的邓女士购买某品牌三黄片时,现金价18元,医保支付却要26元;武汉的张先生购买某品牌金莲花软胶囊,标价26元,用医保账户结账时发现被扣了35元。产生原因:一是医保结算回款延迟,药店需先行垫付统筹基金报销部分,还要承担2%-3%的手续费,资金回笼压力大,部分药店便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二是不少参保人对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敏感度低,基于“不用医保亏钱”的心理,愿意接受更高价格,给了药店违规操作的空间。主要危害:不仅直接推高参保人的用药成本,削弱公众对医保制度的认同感,还可能滋生骗保行为,导致医保基金流失,扰乱药品市场秩序。 整治措施国家医保局于2025年10月1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从线索排查、核查处置、常态化监测治理三方面提出要求:线索排查 开展自查自纠:各地医保部门组织辖区内定点药店自查,及时整改对参保人员的歧视性价格问题,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阴阳价格”行为纳入重点监控。 主动筛查线索:以结算金额靠前或价格差异大的药品为重点,通过筛查医保结算数据、梳理群众信访及舆情反映等,形成问题线索。 动员社会监督:依据违法违规使用医疗保障基金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群众提供线索。核查处置 加强核查联动:医保部门对价格数据异常、有举报的药店,结合进销存数据、自费记录、视频监控等开展现场核查,重点排查歧视定价或变相降价行为,同时加强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 严格协议管理:对违规药店,视情节采取约谈负责人、暂停医保结算、追回医保基金、解除服务协议等措施;涉及金额大、情节严重的,纳入飞行检查范围。常态化监测治理 利用比价工具:持续推广药品比价小程序,方便群众查询价格、导航药店,形成市场主导的比价机制;推进量价比较指数应用,以年度监测值为预警线,对不达标药店惩戒。 强化风险核查:定期核查结算金额高、价格差异大的风险药品,规范药店价格数据上传,对数据错误、不完整的予以处理并通报。 提醒参保人员:要求药店在醒目位置张贴标识,提醒参保人员核对明码标价信息。 整治成效与进展截至2025年7月24日,全国31个省份近20万家定点药店已完成价格合规调整。例如,湖北巴东县通过动态监测系统,发现某药店阿托伐他汀钙片售价超集采价2.3倍后,24小时内责令降价,当地高血压患者常用药硝苯地平缓释片从16.5元降至9.8元,慢性病用药降幅显著。武汉已取消3家“阴阳价”药店定点资格,广东拦截30万笔异常订单。此外,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推进,2025年已覆盖80%统筹区,实现基金秒到账以消除药店垫资压力,目标2026年全覆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