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位居全球前五,我国白银供需现状解读
内蒙古赤峰的双尖子山,这座亚洲第一大银矿,承载着中国在全球白银市场中的重量与野心。
我国白银储量位居全球前五,约占全球白银总储量的11%。这个数字背后,是全国各地1500多个银矿的支撑,其中包括被世界白银协会认定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大银矿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双尖子山矿区。
然而,这份光鲜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尽管储量丰富,但我国银矿的资源禀赋普遍不佳,矿石中有用物质的含量较低,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白银的开采效率和自给能力。
01 资源禀赋:大而不富的困境
我国白银储量虽位居全球前五,但资源禀赋却不容乐观。所谓“资源禀赋不佳”,是指我国银矿的矿石品位偏低,矿石中有用物质的含量较低。
这意味着开采同样数量的白银,我国需要处理更多的矿石,直接推高了开采成本和环境压力。
在我国1500多个银矿中,内蒙古双尖子山银矿作为亚洲第一大银矿,其资源储量虽然庞大,但仍面临品位不高的挑战。
这种“大而不富”的特征,使我国白银产业在先天条件上就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
02 供给结构:矿产与回收双轮驱动
目前,我国白银供给主要来自矿端生产和回收利用两大渠道。
2024年,我国白银矿端产量达3426吨,而回收量也达到1233吨。回收银已成为供应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我国白银储量丰富,但矿产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矿端产量和回收量加起来约4659吨,与近万吨的消费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这使得我国不得不依靠进口银矿产品和其他精矿来补充供需间的差距。
白银供给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已成为我国白银产业的一个结构性特征。
03 消费格局:工业需求占主导
与投资需求驱动的传统认知不同,在我国,白银消费中工业需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024年,我国白银总消费量达9428吨,其中工业需求就达到8567吨,占比高达90% 以上。
在工业需求中,电气与电子领域的需求尤为突出,2024年需求量达6577吨,占整个工业需求的近八成。
这一数据凸显了白银在工业应用中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从电工触点材料到电子元件镀层,从光伏电池到导电浆料,白银凭借其优异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成为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04 市场表现:价格飙升超70%
今年以来,白银价格涨势引人注目。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白银在10月17日价格一度触及每盎司53.765美元。
这一价格较今年1月2日的29.985美元累计上涨超过70%。
白银价格的强劲表现,一方面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对白银的工业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投资需求的回升。
白银价格的上涨幅度甚至超过了黄金,引起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这一价格变动趋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白银消费大国来说,意味着进口成本的上升和产业链压力的加大。
面对白银价格的持续攀升,国内市场对白银的需求却依然强劲。电气与电子领域那6577吨的年需求量,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吸引着全球白银资源的流向。
价格飙升超过70% 的背后,是资源禀赋不佳的制约与工业需求强劲驱动的双重作用,中国白银产业正寻求新的平衡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