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冬不能被预测,今冬气温偏暖但起伏大
近期北方多地寒意提前上线,南方秋意渐浓,关于“今年将现超级冷冬”的说法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根据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章大全表示,在气象界,冷暖冬不是一个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事后认定概念。
也就是说只有等到冬季结束,我们才能知道答案。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出现6个冷冬,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
01 拉尼娜与冷冬:非必然联系
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秋季后期将进入拉尼娜状态。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在西班牙语中,拉尼娜(La Niña)意为“小女孩”,当地渔民将发生在渔业丰年的海洋冷水事件称为“拉尼娜”。
拉尼娜通过海洋影响大气,会给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带来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甚至会间接影响到全球其他地区的天气[ccitation:1]。
02 预测:偏暖为主,冷暖起伏大
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判断,今年冬季我国气温以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章大全解释道,一般而言,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
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尤为显著。
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如2020/2021年冬季。
03 多重因素影响冬季气候
我国冬季气候不仅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的影响,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的趋势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大气环流减弱。
受其影响,我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需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04 全球变暖与寒潮:看似矛盾实则共存
当下,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全球均温纪录不断刷新,极端高温频发。
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的趋势的确十分明显,但为何还会出现猛烈的寒潮天气?
专家解释,一般情况下极地地区的冷空气会受到西风带控制,将其圈在一定范围内。
全球变暖与寒潮并不矛盾,反而在变暖背景下,更容易出现更加极端的寒潮天气。
05 关注天气变化,适时添衣保暖
对于公众感受来说,一次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雨雪往往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未来十天,中东部多地气温仍将维持偏低水平。
冷空气仍将频繁活动,大家应关注天气预报动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
使用供暖设备时,注意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缺氧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况发生。
未来十天,中东部多地气温仍将维持偏低水平。冷空气活动仍将频繁,公众需关注天气预报,及时添衣保暖。
气象预测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它需要我们以谦卑和敬畏的心态去面对。
无论冬季偏暖还是偏冷,季节的更替总会如期而至,我们只需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每一个季节的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