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山中的神秘“九色鸟”
海拔2500米的云雾林带,雄鸟展开如扇的尾羽,彩虹般金属光泽在高原阳光下闪烁,它跃起空中,跳起了求偶的舞步。
在海拔2500至4500米的高山针叶林与杜鹃灌丛间,终年被云雾笼罩的地带,栖息着一种羽色如彩虹般绚丽的鸟类——棕尾虹雉。
它们头顶蓝绿色羽冠,身披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羽毛,宛如行走的彩虹,因而得名“九色鸟”。
这种珍稀鸟类是尼泊尔的国鸟,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西藏山南地区的卡久寺周边,偶尔能窥见其神秘身影。
01 彩虹般的羽衣
雄鸟全身羽毛闪耀着彩虹般鲜艳的金属光泽,头顶延长的羽冠呈蓝绿色,羽端呈匙状,卷曲向前,如同丝绒般奇特华丽。
眼周裸皮呈海蓝色,后颈和颈侧呈现红铜色,背部为铜绿色,下背和腰呈白色,下体黑褐色,尾羽则为棕红色。
雌鸟体形偏小,羽色暗淡,通体棕褐色,有黑色、棕色和黄色纹路,颏部、喉部及下背羽色为白色。
与雄鸟华丽的羽衣形成鲜明对比。
02 高山生存专家
棕尾虹雉是典型的高山雉类,生活在终年被云雾笼罩的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和灌丛之中。
它们所处的自然条件非常严酷,夏季几乎总是在阴凉的细雨和云雾缭绕下度过,冬季则被皑皑白雪覆盖。
整个冬季,当西藏山南地区气温降至零下五度左右,棕尾虹雉依然在白雪覆盖的山崖间活动。
它们白天活动,晚上在陡峭的岩石上或灌丛中休息,适应了严酷的高山环境。
03 求偶之舞
每年4至6月是棕尾虹雉的繁殖季。
求偶时,雄鸟凭借漂亮的羽毛和精彩的舞姿吸引异性。
它们如蒲扇一般的尾巴向四周展开,两翼抬起,上下拍动。
一位生态摄影师在卡久寺后山目睹了这神奇一幕:原本慵懒的雄鸟见到雌鸟经过,立刻精神抖擞地踮起双脚,以夸张姿态展示自己艳丽的毛色。
雄鸟头上的冠羽微微晃动,散发出金属般的光泽,它以华丽炫目的姿态,向雌鸟低头俯身,诉说着无限倾慕。
04 栖息地
棕尾虹雉的老家在喜马拉雅山脉周边,从阿富汗东部,贯穿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尼泊尔、不丹和我国西藏南部。
在中国,它们主要分布于西藏的南部和东南部。
卡久寺,地处西藏山南地区,是莲花生大师五大隐修圣地之一,海拔3950米,四周被郁郁葱葱的群山环绕。
这里山水交融,原始纯净,是棕尾虹雉的重要栖息地。
05 生存威胁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不断扩大耕种面积和牦牛的放牧区,加之过度砍伐森林和喜马拉雅山地区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棕尾虹雉的栖息地不断被侵蚀。
乱捕乱猎、毁巢取卵这种简单粗暴的杀戮也时有发生。
喜马拉雅山南麓部分地区的男人曾喜欢摘取棕尾虹雉雄鸟的冠羽来装饰自己的帽子,把这视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虽然在1982年当地已经禁止了这种捕猎行为,但棕尾虹雉的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
06 保护现状
棕尾虹雉已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但相对于大部分珍稀物种,人们对棕尾虹雉目前还知之甚少。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关于它的档案有众多条目都只标注着“未知”。
该组织编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仅把它划为“无危”级别,甚至连确切的数量统计都没有。
在印度和尼泊尔,九色鸟的种群密度可达每公顷0.15只,而在巴基斯坦更是达到了每公顷0.34只。
但是在中国,它们的数量仅剩不到一千只,远低于大熊猫和金丝猴这样的传统保护动物。
在卡久寺后山的冰崖上,一名摄影师曾腰绑绳索,身披伪装网,在零下五度的严寒中连续蹲守三天,终于捕捉到棕尾虹雉小心翼翼行走在冰层上的珍贵画面。
那一刻,纯白的世界里,冰雪洗去嘈杂与喧嚣,安静得仿若万物早已不存在,只剩他与神鸟,透过镜头,静静对视。
神鸟虽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对于人类来说,或许只有远离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