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斯研讨会聚焦气候与海洋变化,多国科学家联手应对印度洋生态挑战
印度洋沿岸国家正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共同威胁,2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科伦坡,寻找应对之道。
10月23日至24日,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迎来了一场科学盛会——第十届中斯气候变化与海洋可持续发展联合研讨会同期举行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成立十周年仪式。
来自中国、斯里兰卡、澳大利亚、马尔代夫等多国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与会专家带来了40余场专题报告,涵盖“印度洋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响应”、“斯里兰卡气候变化下的农业与水资源规划”以及“清洁水与绿色未来:水处理与再利用创新”等前沿主题。
01 会议背景:中斯合作源远流长
中斯两国在气候与海洋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
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双方在印度洋海洋观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清洁饮用水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密切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该中心为提升斯里兰卡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回顾历史,中国与斯里兰卡的科学合作始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源远流长的友谊。
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研讨会,已成为两国科学家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
02 议题聚焦: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
本届研讨会聚焦的核心议题极具现实意义,直指印度洋地区面临的最紧迫环境挑战。
气候变化对印度洋海洋系统的影响成为会议讨论的重点。
印度洋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直接影响周边国家的气候模式和生态系统。
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专家们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沿海灾害防治对斯里兰卡等岛国具有特殊重要性,相关讨论吸引了广泛关注。
水资源管理也是本届会议的重要议题,特别是“斯里兰卡气候变化下的农业与水资源规划”和“清洁水与绿色未来:水处理与再利用创新”等主题报告,提供了解决水资源挑战的创新方案。
03 合作成果:从科学共识到联合行动
会议期间,斯里兰卡、澳大利亚、马尔代夫、巴基斯坦、中国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发布了 “印度洋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应对行动倡议” ,标志着区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一倡议将为未来印度洋地区的气候与海洋合作提供框架指导。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公参朱彦伟在致辞中表示,科技、海洋等领域合作是中国和斯里兰卡友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方愿与斯方更加紧密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结出更多硕果。
中斯中心十年合作已形成一套成功模式:通过联合研究、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的组合拳,为斯里兰卡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切实支持。
04 区域意义:超越双边的合作平台
本届研讨会虽以中斯两国为主体,但参与范围已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
澳大利亚、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等国的参与,使会议成为印度洋地区多边科学合作的重要平台。
这种扩大的参与面反映了气候变化挑战的跨域性质,也体现了中国在区域环境合作中日益重要的角色。
马尔代夫作为面临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胁的岛国,其经验分享为会议提供了第一手的气候变化影响证据。
印度洋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联动性要求各国科学家超越国界,共同应对。
05 未来展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本届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平台,更是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
会议聚焦的气候变化与海洋可持续发展议题,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朱彦伟公参在致辞中指出,中方愿与斯方共同努力,开创中斯科技合作新局面,造福两国人民。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斯里兰卡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中国科学家研究印度洋气候系统提供了宝贵平台。
随着“印度洋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应对行动倡议”的发布,未来中斯及区域国家在气候与海洋领域的合作将更加机制化、实效化。
科伦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内,多国科学家共同发布的“印度洋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应对行动倡议”不是一份普通的文件。
它象征着从法显渡海的时代到今天,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不断深化的合作智慧。
印度洋的海水不分国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无从回避。
当200多位科学家带着40多场报告产生的思想火花返回各自实验室时,他们携回的不仅是学术灵感,更是应对共同挑战的集体决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