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为媒,让世界听见中国
实验室里烧瓶和仪器间,谢毅院士的微笑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她身后墙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证书,默默诉说着中国科学的辉煌。
2015年3月18日,巴黎索邦大学大厅内,一位身着中式礼服的中国女科学家从聚光灯下接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奖杯。她从容走向讲台,以流利的英语发表获奖感言,却不忘强调自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谢毅,这位国际科学界熟悉的中国无机化学家,就像一段独特的旋律,以科学为音符,让世界听见了中国的声音。
01 科研人生的序幕
谢毅的科研人生始于一段简单的初心。1984年,谢毅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从此与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她并没有立即走上科研道路,而是被分配到合肥一家化工厂当助理工程师。
四年的工厂经历没有磨灭她对知识的渴望,反而坚定了她继续深造的决心。1992年,她顺利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研究生,成为钱逸泰院士的弟子。
在钱逸泰院士的指导下,谢毅的科研才华迅速展现。1996年,还在读博士的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
这项研究将溶剂热合成技术发展成制备III-V族非氧化物的方法,被审稿人预言“溶剂热合成将成为重要的固体合成方法”。
这曲科研的“开场乐章”已经显示出谢毅未来科学研究的鲜明特色——不囿于常规,敢于创新。
02 科学谱写的乐章
1996年博士毕业后,谢毅选择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任教,开始了她系统性的科学研究。
她的科研生涯仿佛一位作曲家,精心构思每一个音符,让它们组成和谐而有力的乐章。
1998年,谢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于同年晋升为正教授。这对于一位年仅31岁的女性科学家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成就。
2000年,她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长江特聘教授,成为中国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
谢毅并未因这些荣誉止步,而是继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003年,她作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化学科学部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为截至2016年基金委化学部唯一一位女性群体学术带头人。
2009年,她担任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节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谢毅的研究始终聚焦于无机固体化学,她在低维固体化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她建立了多种二元特征结构协同策略,实现了系列复杂结构的功能纳米材料的构筑。
这些科学发现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03 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
2013年,45岁的谢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年增选院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这一年,她荣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谢毅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让世界不仅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专业能力,更感受到了中国女性的智慧与魅力。
2015年成为谢毅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3月18日,在巴黎索邦大学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她接过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奖杯。
这一奖项素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
她是因为在新型能源材料上的突破——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可提高光电、热电转换效率而获此殊荣。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谢毅特别强调:“这次获奖还会对所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中国女性产生鼓舞和激励作用。”
她深知自己的成就不仅仅属于个人,更代表着中国女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和能力。
04 科学之美与责任之重
作为科学家,谢毅不仅追求科学发现的美感,更不忘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她的研究聚焦于能源、环境等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
她发现了二维超薄半导体可提高光电、热电转换效率,这一发现有助于减少对日益稀缺的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污染,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谢毅看来,科学家不仅要探索未知,也要关注科学知识的普及。2020年12月,她参加第十九期中原科普讲坛,以“纳米筑新梦,阳光享生活”为主题,向公众普及纳米科技知识。
她在多个国际知名期刊担任编委和国际顾问,如担任《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副主编,《Science China Chemistry》副主编,以及《JACS》、《Angewandte Chemie》等期刊的编委。
通过这些工作,她不断扩大中国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谢毅曾寄语年轻人:“年轻人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科学的道路,一同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
2017年,谢毅再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如今,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她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她的办公室常常深夜依然亮着灯,那是她在指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新的科学问题。
从安徽阜阳走出的科学家,到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名片,谢毅用她在无机固体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奏响了一曲让世界瞩目的中国科学乐章。
她证明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那是一片能够孕育出无限可能的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