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布第五批省级非遗传承人,113人入选创纪录
黎族阿妈的黄泥陶坯在指尖旋转,苗族姑娘的银饰随歌声叮咚作响,这些古老技艺终于迎来了新的守护者。
近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正式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13人入选,创下海南省级非遗传承人数量最多、覆盖类型最完整的一次记录。
这批传承人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其中,传统音乐有20人,传统技艺类人数最多,达62人。
新认定的传承人群覆盖汉族、黎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分布于海南14个市县及4家省级单位。
01 历史性突破
海南非遗传承体系日趋完善
本次公布的第5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使海南省级非遗传承人总数跃升至262人。
与此同时,海南还拥有3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800多名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遗传承人才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90后”新生代在传承人中的占比逐年攀升,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年轻力量。
海南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传承人队伍的壮大与结构优化,为后续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推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筑牢基础。
02 传承力量
传统技艺与音乐成为亮点
在本次认定的传承人中,传统技艺类传承人独占鳌头,占总人数的半数以上。
这些技艺传承人掌握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昌江黎族藤编技艺等宝贵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类也有20人入选,展现了海南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传统,包括海南军歌、海南村话民歌等。
从地域分布看,五指山市成为本次认定的大赢家,共有13位传承人入选,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技艺及医药五大领域。
昌江黎族自治县也有5人入选,彰显了当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扎实成效。
03 守护瑰宝
黎族技艺的代际传承
在昌江入选的传承人中,黄玉英的代表性项目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刘败发传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陈桂红则擅长昌江黎族藤编技艺。
这些传承人不仅是技艺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递者。陈桂红已经着手指导女儿学习藤竹编技艺,实现家族内的代际传承。
而黄玉英所在的制陶工坊,则成为了 “非遗+旅游” 的实践基地,年接待研学游客近万人次。
昌江县文化馆馆长郭宏明表示,此次昌江5人入选,充实了非遗人才队伍,强化了传承力量,确保各项非遗技艺代际相传。
04 保护之路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海南非遗保护近年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24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海南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指出:“2023年我们已完成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定,今年又新增11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逐步构建起项目储备、人才培养的阶梯式发展格局。”
各地也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非遗+旅游”等创新模式。
昌江在中小学开设黎锦、制陶等特色课程,年均覆盖学生超1000人次;五指山市通过“非遗进校园”“惠民展示展演”“村秀”等模式,构建起活态传承生态。
随着自贸港封关在即,海南非遗正被赋予更高期望。海南省旅文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研修研培、数字化记录、文旅融合等方式继续激活传承活力。
琼岛非遗瑰宝将成为自贸港对外展示本土文化的核心载体,从黎族村寨走向世界舞台,讲述海南故事,传承历史文脉。
|
|